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包括光照治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光照治疗通过光照使胆红素结构变化排出降低其水平,适用于一定胆红素水平的患儿,早产儿需注意调节;药物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可封闭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用于重症患儿,需注意过敏等不良反应,白蛋白可结合胆红素利于排泄,用于高胆红素脑病风险患儿,需考虑肾功能等;换血治疗能换出抗体致敏红细胞、降胆红素、纠正贫血,有相应适应证,早产儿风险相对更大,术前术后需做好评估和护理。
一、光照治疗
1.原理:通过光照使患儿血液中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2.适用情况:一般用于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患儿,尤其是足月儿胆红素>205μmol/L(12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体重1200g者胆红素>103μmol/L(6mg/dl)时可考虑光照治疗。
3.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对于早产儿,需注意调节光照强度和时间,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过度光照可能对视网膜等造成损伤,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和患儿皮肤、眼睛等情况;足月儿相对耐受性稍好,但也需关注不良反应,如可能出现皮疹、发热等,一般不严重,停止光照后可缓解。
二、药物治疗
1.丙种球蛋白:
作用机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
适用情况:用于重症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患儿,如胆红素上升过快、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等情况时使用。
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新生儿使用丙种球蛋白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丙种球蛋白可能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有免疫球蛋白过敏史或先天性IgA缺乏的患儿要谨慎。同时,要注意药物的输注速度等,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过敏表现。
2.白蛋白:
作用机制:白蛋白可与胆红素结合,增加其在血浆中的水溶性,有利于胆红素的转运和排泄。
适用情况:对于血清胆红素很高且有胆红素脑病风险的患儿,可辅助使用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降低游离胆红素水平。
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新生儿使用白蛋白时要考虑其肾功能等情况,因为白蛋白主要经肾脏代谢,肾功能不成熟的新生儿可能影响白蛋白的代谢和排泄,要监测患儿的肾功能指标等,同时注意白蛋白的输注速度等,避免过快输注引起循环负荷过重等问题。
三、换血治疗
1.目的:迅速换出部分血中抗体和致敏红细胞,降低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同时可纠正贫血,改善携氧能力。
2.适应证:
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120g/L(12g/dl),伴有水肿、肝脾肿大和心力衰竭者。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者。
已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
3.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新生儿换血治疗风险较高,早产儿由于各器官更不成熟,风险相对更大。术前要做好患儿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等,术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术后要加强护理,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注意保暖、保持患儿安静等,促进患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