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影响视力,不及时治会致严重视力丧失甚至失明。其引发原因有年龄、近视、外伤、无晶体眼、视网膜变性等;症状有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诊断靠眼底检查和眼部B超;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预防要定期眼部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外伤、控制近视发展。
引发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变性、液化等改变,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视网膜脱落。例如,老年人玻璃体后脱离过程中,可能会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进而引发脱落。
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较薄且脆弱,视网膜周边部更容易出现变性区和裂孔,从而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高,风险越大。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撕裂、脱离。比如,球类运动中眼部被击中、车祸等导致的眼部外伤都可能引发视网膜脱落。
无晶体眼:白内障手术摘除晶体后,玻璃体腔的容积增大,对视网膜的支撑作用减弱,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变性: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视网膜出现变性区域,如格子样变性等,这些变性区域的视网膜更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引发视网膜脱落。
眼睛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闪光感:患者可能会突然感觉到眼前有闪烁的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牵拉时,刺激了视网膜的神经细胞所致。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时,闪光感可能会更加明显。
视野缺损:视网膜脱落的区域对应的视野会出现缺损。例如,视网膜上方脱落时,患者可能会感觉上方视野有黑影遮挡,且黑影会逐渐扩大。
视力下降: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视网膜脱落的范围和部位。如果是黄斑区发生脱落,视力下降会非常明显,可能在短期内视力急剧下降至仅能感知手动或光感。
眼睛视网膜脱落的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设备直接观察视网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改变。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视网膜的形态、颜色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的隆起或凹陷等。
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如白内障严重、玻璃体出血等)无法直接通过眼底镜观察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辅助诊断视网膜脱落。B超能够显示视网膜的脱离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程度。
眼睛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目的是复位视网膜,封闭裂孔。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巩膜扣带术是通过在眼球外部放置硅胶垫等,使眼球壁向内侧隆起,顶压视网膜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玻璃体切割术则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落情况,如伴有玻璃体混浊、增殖等,通过切割混浊的玻璃体,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然后进行视网膜复位操作。
眼睛视网膜脱落的预防措施
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老年人以及有眼部外伤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散瞳眼底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的异常情况,如视网膜裂孔等,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视网膜脱落。
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力撞击:高度近视患者应避免跳水、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减少眼部受到外伤的风险。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头部受到撞击。
控制近视发展:青少年近视患者应注意合理用眼,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可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控制近视度数的过快增长,降低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