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疾病可导致眩晕等症状,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等;前庭神经元炎因前庭神经元受病毒感染炎症反应,突发重度眩晕无耳鸣听力下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耳石脱落头位变化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血管狭窄致供血不足,有多种伴随症状;小脑梗死或出血因血管问题影响小脑功能,有多种表现,各病有不同人群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梅尼埃病
1.发病机制:梅尼埃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膜迷路扩张,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和听觉功能。
2.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眼球震颤为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快相向患侧或健侧。
3.人群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劳累等可能诱发发作。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二、前庭神经元炎
1.发病机制:主要是前庭神经元遭受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炎症反应,前庭神经功能受损。
2.临床表现:突发眩晕,多为重度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眼球震颤为单方向,快相向健侧。
3.人群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6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前驱病史较为常见,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是重要诱因,生活方式中身体抵抗力下降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1.发病机制:由于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内,当头位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引发眩晕。
2.临床表现: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常在卧位翻身、坐起、仰头或低头等头位改变时诱发,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眼球震颤,眼球震颤为与头位相关的垂直性或旋转性。
3.人群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更为常见。生活中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等可能是诱发因素,不同性别发病无明显差异。
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发病机制:多由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前庭等相关结构的血液供应。
2.临床表现:眩晕是常见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还可出现视物模糊、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眼球震颤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3.人群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和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五、小脑梗死或出血
1.发病机制:小脑梗死多由于小脑部位的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小脑出血多由于高血压等原因引起小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小脑组织。两者均可影响小脑的平衡调节功能。
2.临床表现:除了眩晕、呕吐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肢体无力、头痛、意识障碍等。眼球震颤可为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转性等。
3.人群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显著差异,基础疾病的管理情况至关重要,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易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