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有解剖因素和诱因,有症状和体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通过眼部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高危人群要注意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分离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的这两层结构紧密贴合,共同发挥感光等重要功能,当出现脱离时,就会影响视觉功能。
二、发病机制
(一)解剖因素
老年人玻璃体多有变性、液化等改变,玻璃体收缩牵拉视网膜,容易引发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较薄且伸展性差,也增加了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儿童若存在先天性视网膜发育异常,比如视网膜劈裂等情况,也可能成为视网膜脱离的潜在因素。
(二)诱因
眼部受到外伤时,外力冲击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破裂,进而引发脱离;一些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影响视网膜与脉络膜等组织的正常关系,促使视网膜脱离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患者往往会突然出现眼前漂浮物增多,这是因为脱离的视网膜刺激玻璃体所致;还可能有闪光感,是视网膜受到牵拉时的异常电活动表现;随着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会出现视野缺损,若黄斑区受累,会迅速出现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视网膜脱离时,可能家长发现孩子视物异常、眼球运动异常等情况,但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二)体征
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有灰白色隆起,脱离的视网膜呈波浪状起伏等典型体征。
四、分类
(一)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度近视者,与玻璃体变性、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等因素相关。
(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由眼部其他疾病引起,如眼部肿瘤、严重的葡萄膜炎、眼内出血等,这些疾病导致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引发脱离。
五、诊断方法
(一)眼部检查
散瞳眼底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情况,明确脱离的范围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对于诊断视网膜脱离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B超检查在一些不适合散瞳或眼底检查不清晰的情况下,也可以辅助诊断视网膜脱离,发现视网膜的隆起等改变。
(二)鉴别诊断
需要与视网膜劈裂症、脉络膜脱离等疾病相鉴别,通过详细的眼部检查和病史询问来区分不同病症。
六、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目的是复位视网膜,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巩膜扣带术,通过在眼球外放置硅胶带等,使视网膜与脉络膜贴合;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情况,如伴有玻璃体增殖等,通过切割病变的玻璃体,注入硅油或气体等使视网膜复位。
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眼部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减少对儿童视力发育的影响。
七、预防措施
(一)高危人群注意事项
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如跳水、打篮球等,防止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处理;老年人要关注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变化,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儿童若有先天性视网膜发育异常相关情况,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眼部检查,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监测。
(二)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对于维持眼部健康有一定帮助;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用眼卫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