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眼在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致远距物体模糊的屈光不正,其发生与遗传及近距离用眼负荷大、户外活动少等环境因素有关;远视是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致视物不清,与屈光系统发育中眼球前后径过短、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异常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一、近视
(一)定义
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使得远距离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但近距离物体相对清晰。
(二)发生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D),子女患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某些与近视相关的基因变异会增加个体发生近视的易感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遗传因素的作用相对更为突出。例如,有家族近视遗传史的儿童,相比无家族史的儿童,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下,更容易发展为近视。
2.环境因素
近距离用眼负荷: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使用电子设备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近距离用眼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眼睛仍处于发育阶段,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内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导致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加,进而引发近视。比如,每天连续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少于1小时的儿童。
户外活动时间: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也是导致近视的重要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2小时的儿童,近视患病率显著高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大于2小时的儿童。户外活动时,充足的自然光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过度延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户外活动对近视的预防作用有所差异,儿童青少年时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预防近视的效果更为显著。
二、远视
(一)定义
远视是指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远距离和近距离物体均可能模糊不清,不过远视眼的近视力相对远视力更差一些(轻度远视者可能近视力尚可)。
(二)发生机制相关因素
1.屈光系统发育因素
眼球前后径过短:这是导致远视的常见原因之一。在不同年龄段,眼球前后径的正常发育情况不同。新生儿的眼球前后径较短,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远视,一般3岁左右儿童的眼球前后径逐渐接近成人,生理性远视度数逐渐降低。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球前后径未能正常发育达到相应年龄段的长度,就会导致远视。例如,一些早产儿由于提前出生,眼球的发育可能相对滞后,更容易出现远视的情况。
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异常:角膜扁平或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大等情况会使眼的屈光力减弱,从而导致远视。不同年龄人群的角膜和晶状体的正常屈光力范围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变化相对较为活跃,任何影响其屈光力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远视的发生或度数变化。比如,患有某些眼部疾病导致角膜形态改变,或者晶状体因疾病等原因曲率异常,都可能引发远视。
2.遗传因素:虽然远视的遗传因素相对近视来说没有那么突出,但家族中有远视遗传倾向的人群,其发生远视的概率可能会高于一般人群。不同家族的遗传背景不同,遗传因素对远视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遗传因素与远视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联,比如家族中长辈有较高度数远视的,后代发生远视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