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关注特殊人群及鉴别诊断,其典型体征包括骨骼系统异常、肌肉与运动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涵盖血生化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尿钙与尿磷检测;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特殊人群需注意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慢性疾病患儿、母乳喂养婴儿的检查要点;鉴别诊断需排除抗维生素D佝偻病、肾性骨营养不良、成骨不全等疾病。
一、临床表现评估:识别佝偻病的典型体征
1.1骨骼系统表现
儿童佝偻病的核心特征为骨骼发育异常,常见体征包括颅骨软化(按压枕部或顶骨时出现凹陷感,多见于3~6月龄婴儿)、方颅(前额两侧突出,头顶部扁平,6月龄后逐渐显现)、肋骨串珠(第7~10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形成横向凸起)、鸡胸或漏斗胸(胸骨前凸或凹陷,1岁后可能加重)、手足镯(手腕或踝部骨骺端增粗,形成环形隆起)、O型腿或X型腿(双下肢负重时出现畸形,1岁后行走儿童多见)。
1.2肌肉与运动功能异常
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如抬头、坐立、翻身等大运动发育延迟)、易疲劳(活动后呼吸急促、出汗增多),部分儿童因骨骼疼痛拒绝行走或爬行。
1.3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睡眠不安、夜间惊啼,后期因血钙降低可能引发手足搐搦(突发肢体抽动、喉痉挛)。
二、实验室检查:定量评估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
2.1血生化检测
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是反映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金标准,佝偻病活动期患儿水平常<20ng/mL(50nmol/L);血钙水平可能正常或降低(<2.2mmol/L),血磷降低(<1.3mmol/L),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升高(>500U/L),提示骨代谢活跃。
2.2尿钙与尿磷检测
尿钙/肌酐比值降低(<0.2)可辅助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尿磷排泄减少反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
三、影像学检查:直接观察骨骼改变
3.1X线检查
手腕部X线片是首选部位,典型表现为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严重者可见杯口状改变或病理骨折。
3.2超声检查(针对婴幼儿)
高频超声可评估颅骨、肋骨及长骨的骨皮质厚度和骨膜反应,适用于无法配合X线检查的婴儿,但敏感性低于X线。
四、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4.1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
此类儿童因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建议出生后1周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IU/日),并密切监测血25(OH)D水平,避免因快速追赶生长导致隐性维生素D缺乏。
4.2慢性疾病患儿(如肝病、肾病)
肝脏疾病可能影响25-羟化酶活性,导致25(OH)D合成减少;肾脏疾病可能影响1α-羟化酶功能,导致活性维生素D(1,25(OH)2D)生成障碍,需结合肝功能、肾功能及血钙、磷水平综合判断。
4.3母乳喂养婴儿
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极低(约25IU/L),纯母乳喂养儿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400IU/日),若未补充,6月龄内即可出现佝偻病早期表现。
五、鉴别诊断:排除其他骨骼疾病
需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血磷降低但25(OH)D正常,伴低血钙、高碱性磷酸酶)、肾性骨营养不良(血磷降低、血钙正常或升高,伴甲状旁腺激素升高)、成骨不全(蓝色巩膜、听力障碍、反复骨折)等疾病鉴别,通过基因检测、肾功能检查及家族史分析可辅助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