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是因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与手术操作、感染因素、子宫内膜病变等有关,有月经异常、周期性腹痛、生育问题等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及药物治疗,预后与粘连程度、治疗及时性等有关,育龄女性应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产后和流产后女性要预防感染以降低发病风险。
发病原因
手术操作:如人工流产术、清宫术等宫腔操作是导致宫腔粘连的主要原因。人工流产时,过度搔刮宫腔、手术器械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得子宫肌层暴露,引发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导致宫腔粘连。据相关研究,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较高。
感染因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等,炎症会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过程,增加宫腔粘连的风险。例如,产后宫腔内有残留胎盘组织,容易引发感染,从而诱发宫腔粘连。
子宫内膜病变:某些子宫内膜的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感染,会破坏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另外,子宫内膜结核患者往往会出现月经量减少、闭经,进而可能发展为宫腔粘连。
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多数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闭经。这是因为宫腔粘连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减少,影响了月经血的排出。比如,部分患者人工流产术后月经量明显较术前减少。
周期性腹痛:在月经来潮时,由于经血排出受阻,会出现下腹部周期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生育问题:宫腔粘连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导致不孕、流产、早产等。据统计,宫腔粘连患者的不孕发生率较高,即使成功妊娠,也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宫腔操作史、感染史等。例如,患者是否有多次人工流产史,是否有产后感染等情况。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子宫压痛等表现。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可以初步判断宫腔内的情况,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宫腔内是否有粘连形成的回声等。但超声检查有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轻度宫腔粘连的诊断可能不够准确。
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显示宫腔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粘连以及粘连的部位、程度等。例如,可见宫腔内有充盈缺损等表现。
宫腔镜检查:这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的情况,明确粘连的部位、范围、程度等,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治疗与预后
治疗方法: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这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宫腔镜将粘连的组织分离,恢复宫腔的正常形态。术后需要放置宫内节育器,防止再次粘连,并给予雌激素等药物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药物治疗:术后使用雌激素等药物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减少再次粘连的发生。例如,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预后:宫腔粘连的预后与粘连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度宫腔粘连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月经恢复正常,生育功能可能得到改善;重度宫腔粘连治疗相对困难,预后较差,可能会反复出现宫腔粘连,影响生育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也需要密切监测妊娠情况,因为仍有再次发生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
对于育龄女性来说,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若有宫腔操作史后出现月经异常、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宫腔粘连并进行治疗。对于产后和流产后女性,要注意预防感染,降低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