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肿瘤可引发缺铁性贫血,不同肿瘤发病机制和人群特点各异。胃癌患者因肿瘤侵犯血管慢性失血等易患缺铁性贫血,中老年、有特定生活方式及病史者易患胃癌进而贫血;结肠癌因肿瘤破坏黏膜出血及消耗营养等致缺铁性贫血,40-50岁、有相关家族史等人群易患结肠癌并贫血;子宫肌瘤患者月经过多致铁丢失多易贫血,30-50岁育龄女性、有家族史等易患子宫肌瘤并贫血;宫颈癌晚期阴道出血等致铁丢失易贫血,50岁左右、有特定感染等情况女性易患宫颈癌并贫血;肝癌患者肝功能受损及消化道出血等致铁丢失易贫血,中年男性、有肝炎及酗酒史等易患肝癌并贫血;肾癌患者血尿致铁丢失易贫血,50-70岁、有特定生活方式等人群易患肾癌并贫血。
一、胃肠道肿瘤
(一)胃癌
1.发病机制:胃癌患者常存在慢性失血情况,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犯胃内血管,导致少量持续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提示存在胃肠道隐性出血,长期隐性出血会使铁丢失过多,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胃癌,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长期高盐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等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患胃癌风险增加,进而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结肠癌
1.发病机制:结肠癌肿瘤组织会破坏肠道黏膜,引起出血,血液随粪便排出,导致铁丢失。而且肿瘤生长会消耗机体营养,影响铁的吸收、利用等过程,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临床观察发现结肠癌患者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检测粪便血红蛋白等指标可辅助判断。
2.人群特点: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男性和女性发病概率无显著明显差异,有结肠癌家族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息肉病史等情况的人群患病风险升高,也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妇科肿瘤
(一)子宫肌瘤
1.发病机制: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长期月经过多会导致铁丢失增加,若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一些子宫肌瘤患者经期出血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进而出现贫血表现。
2.人群特点: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子宫肌瘤家族史、肥胖等情况的女性患病及出现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宫颈癌
1.发病机制:宫颈癌晚期时,肿瘤侵犯血管可导致阴道出血,长期慢性阴道出血会使铁丢失,若机体不能及时补充铁,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另外,肿瘤消耗等因素也可能影响铁代谢,促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2.人群特点:发病年龄以50岁左右女性多见,有多个性伴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等情况的女性患宫颈癌风险升高,也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三、其他肿瘤
(一)肝癌
1.发病机制:肝癌患者可能因肝功能受损影响铁代谢,同时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导致铁丢失,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部分肝癌患者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起大量失血,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2.人群特点:好发于中年男性,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长期酗酒等情况的人群患肝癌风险增加,也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肾癌
1.发病机制:肾癌患者可能出现血尿症状,血尿会导致铁丢失,长期血尿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此外,肿瘤对机体的消耗等因素也可能参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2.人群特点: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等情况的人群患肾癌风险升高,也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