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是肝癌的主要亚型之一,肝癌是肝脏恶性肿瘤统称,肝细胞癌特指肝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二者在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肝癌还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等其他类型,不同亚型表现有别,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及表现不同,有基础肝病者需定期检查。
发病机制方面
肝癌: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可能与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酗酒、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可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肝硬化时,肝细胞反复受损和修复,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肝细胞癌:其发生主要与肝细胞的异常增殖相关,多继发于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病变基础上,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的X蛋白等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促使肝细胞恶变;长期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病,也可逐渐发展为肝细胞癌,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等有害物质可损伤肝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
病理组织学方面
肝癌:除了肝细胞癌外,还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等其他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在病理形态上,癌细胞呈腺管样排列或巢状分布,间质纤维组织相对较多。
肝细胞癌:癌细胞通常呈多边形,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癌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梁索状,癌组织中常见血窦样血管。
临床表现方面
肝癌:总体上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黄疸等症状。但不同亚型的肝癌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比如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可能黄疸出现相对较早且较明显,因为肿瘤易阻塞胆管;而肝细胞癌患者可能在肝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等方面有不同表现。
肝细胞癌:常见症状有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胀痛或刺痛;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消瘦、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诊断方法方面
肝癌: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癌胚抗原-相关抗原(CA19-9)等可能会升高;
肝细胞癌: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较高,约70%的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同时超声、CT、MRI等检查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典型的肝细胞癌在影像学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如在增强CT或MRI上通常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治疗方面
肝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往往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可切除率相对较低;
肝细胞癌:早期肝细胞癌优先考虑手术切除或肝移植,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选择局部消融、介入治疗(如经动脉化疗栓塞术)、靶向药物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免疫治疗等。例如,索拉非尼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等途径发挥作用,仑伐替尼也能抑制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受体,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肝癌和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乙肝病史的中年男性,长期酗酒的人群,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有一定差异,且与胆道寄生虫感染等病史可能相关。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及肝细胞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