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乙脑疫苗后需观察不同年龄段体温正常范围、持续时间,可用松开衣物、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出现危险症状、持续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休息。
一、观察体温情况
1.不同年龄段体温正常范围
婴儿(0-1岁):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7℃,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36-37℃。如果是打了乙脑疫苗后发烧,婴儿腋下温度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以上为高热。
幼儿(1-3岁):腋下温度正常范围同样是36-37℃,低热为37.5-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以上。
学龄儿童(3岁以上):腋下温度正常范围36-37℃,低热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以上。
2.持续时间观察:一般乙脑疫苗接种后引起的发热多为轻度,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多数在1-2天内。但如果超过3天仍有发热,或者体温持续升高,就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其他原因。
二、物理降温方法
1.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基本方法
松开衣物:对于所有年龄的儿童,打了乙脑疫苗后发烧时,要适当松开衣物,不要穿得过多或盖得过厚,这样有利于散热,帮助体温下降。例如婴儿可以减少包裹的被子,幼儿和学龄儿童可以适当减少上衣穿着。
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通过擦拭可以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擦拭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左右。对于新生儿,由于皮肤比较娇嫩,擦拭时要特别轻柔,水温也可以稍低一些,在30-32℃左右。
2.不同年龄段的特殊注意
婴儿:婴儿皮肤薄嫩,在物理降温时要避免过度擦拭,防止损伤皮肤。可以重点擦拭大血管走行的部位,如颈部两侧、腋窝、肘窝、腹股沟等。
幼儿和学龄儿童:可以让他们用温水洗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洗完后要及时擦干身体,避免着凉。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危险症状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如果打了乙脑疫苗后发烧同时伴有抽搐、精神萎靡、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急诊。例如婴儿突然出现双眼上翻、四肢抽搐,或者大一点的孩子精神差到不愿意活动、呼之不应,都需要马上就医。
当儿童体温超过40℃,属于超高热,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会对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应立即就医。
2.持续异常情况
超过6个月的婴儿,打了乙脑疫苗后发烧持续时间超过3天,或者体温反复升降,没有逐渐缓解的趋势,需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排查是否有其他感染等情况。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打了乙脑疫苗后发烧不管体温高低,都建议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四、饮食与休息方面
1.饮食调整
各年龄段:发烧时儿童的消化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小米粥、面条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防止脱水。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可以继续正常喂养,人工喂养的可以适当稀释奶粉,保证水分和营养供应。
特殊情况:如果是幼儿或学龄儿童,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身体恢复。
2.休息要求
保证儿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机体恢复。婴儿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幼儿和学龄儿童也要减少活动量,多休息。例如可以让孩子在床上安静地躺着或坐着,避免剧烈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