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路感染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需询问症状表现、性生活史等,不同人群侧重点不同;体格检查重点查泌尿系统相关部位,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实验室检查有尿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等非特异)、支原体培养(培养出支原体可确诊)、核酸检测(PCR等,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血清学检查(查抗体辅助诊断,有局限性);一般无需常规影像学检查,反复或怀疑结构异常者需泌尿系统超声等,观察结构是否正常。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同时了解患者的性生活史、近期是否有不洁性行为等情况,因为支原体感染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采集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女性患者需关注月经情况、是否处于妊娠期等,妊娠期女性支原体尿路感染的诊断和处理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检查和治疗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男性患者要了解是否有生殖系统相关不适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泌尿系统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尿道外口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情况。男性可能需要检查前列腺等部位,女性则检查外阴、阴道等是否有异常。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一些可能提示支原体尿路感染的体征,但体格检查往往不能直接确诊,只是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常规检查: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尿路存在炎症反应,但这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因为其他泌尿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例如,一般会观察到尿液中白细胞数增多,尿潜血可能呈阳性等情况,但这些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支原体培养:是诊断支原体尿路感染的重要方法。采集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若培养出支原体则可明确诊断。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等环节,以确保培养结果的准确性。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需要更加小心,避免污染等情况影响培养结果。
3.核酸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支原体的核酸来判断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高。PCR检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而且对于一些培养困难的情况也能进行检测。在进行核酸检测时,要注意标本的质量,比如尿液标本的留取时间、保存条件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对于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核酸检测在诊断支原体尿路感染时也可以应用,但需要考虑到检测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程度等因素。
4.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支原体抗体来辅助诊断。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血清学检查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检测其中的特异性抗体。如果患者近期有支原体感染,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会升高。但血清学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而且不能区分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在儿童患者中,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需要结合儿童的免疫状态等情况综合分析。
四、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支原体尿路感染不需要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但对于反复发生尿路感染、怀疑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形态、结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结石、畸形等情况,这些结构异常可能会影响支原体尿路感染的治疗和预后。例如,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支原体尿路感染可能更容易反复发作,而且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会受到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结石情况和支原体感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