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生殖细胞肿瘤高发,隐睾等是高危因素。病理类型包括精原细胞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及间质细胞瘤等非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表现有睾丸肿块、疼痛、内分泌症状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手术是主要手段,化疗用于术后辅助或晚期,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
一、定义
睾丸肿瘤是指发生在睾丸组织的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类,是男性生殖系统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二、发病情况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殖细胞肿瘤高发年龄在15-35岁,非生殖细胞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青少年男性相对更易患生殖细胞肿瘤,需密切关注该年龄段睾丸情况。
性别因素:仅发生在男性群体,女性不存在睾丸,所以无女性患睾丸肿瘤的情况。
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部分研究提示隐睾患者发生睾丸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阴囊内睾丸的人群,有隐睾病史的男性是睾丸肿瘤的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睾丸检查;另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等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但目前确切关联还需更多研究明确。
三、病理类型及特点
(一)生殖细胞肿瘤
精原细胞瘤: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30%-50%,多见于30-50岁男性。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根据临床分期等综合判断。
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瘤等。胚胎癌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畸胎瘤可含有多种组织成分;绒毛膜上皮癌非常罕见,但恶性程度极高;卵黄囊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二)非生殖细胞肿瘤
间质细胞瘤:来源于睾丸间质细胞,较为少见,多为良性,但也有恶性可能,可分泌雄激素等,导致男性第二性征等改变。
支持细胞瘤:来源于睾丸支持细胞,也较少见,部分为良性,部分有恶性倾向。
四、临床表现
睾丸肿块:多数患者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大,可摸到睾丸内有质地较硬的肿块,大小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在洗澡或自查时发现。
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睾丸或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等,有的是隐痛,有的可能较为剧烈。
内分泌症状:某些类型的睾丸肿瘤可引起内分泌异常,如绒毛膜上皮癌可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间质细胞瘤可导致雄激素分泌增多,出现男性性早熟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睾丸的大小、质地、有无肿块等情况,同时检查腹股沟淋巴结等区域,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睾丸肿瘤初步筛查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睾丸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血流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囊性还是实性等。
CT和MRI检查:对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可了解腹腔、腹膜后等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的大小等。
实验室检查: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hCG等,对于睾丸肿瘤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如精原细胞瘤患者AFP通常正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AFP和(或)hCG可升高。
六、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睾丸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将患侧睾丸完整切除。对于有转移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
化疗: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等情况,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睾丸肿瘤,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联合方案。
放疗:对于某些类型的睾丸肿瘤,如精原细胞瘤对放疗较为敏感,术后可根据情况进行辅助放疗,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