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的良性病变,好发于子宫体部或宫颈管部位,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间期出血等,可通过B超、宫腔镜检查,无症状小息肉可随访,有症状者多需宫腔镜下手术;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按与子宫肌壁关系分类型,症状与肌瘤部位等相关,可通过B超、MRI检查,无症状或轻症状者可观察或药物治疗,有需要者可手术治疗,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鉴别诊断与合理处理。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本质是良性病变,但有一定恶变可能。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二、发病部位
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子宫体部,宫颈息肉好发于宫颈管部位。
子宫肌瘤:按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壁内,周围被肌层包围)、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黏膜下肌瘤(向子宫黏膜面生长,突出于宫腔)。
三、临床表现
子宫息肉
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宫颈息肉还可出现阴道口肿物脱出。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受孕,增加流产风险;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需警惕恶变。
体征:妇科检查时,子宫内膜息肉可通过B超发现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宫颈息肉可看到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的赘生物。
子宫肌瘤
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常见)、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导致不孕或流产。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不同,育龄期女性肌瘤可能因激素变化生长加快,绝经后肌瘤多逐渐萎缩。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质硬,形态不规则,浆膜下肌瘤可触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度好。
四、辅助检查
子宫息肉
B超检查:经阴道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异常回声,有助于初步诊断,但有时与黏膜下肌瘤等不易鉴别。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还能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子宫肌瘤
B超检查: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明确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等,能显示肌瘤呈低回声区,边界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尤其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评估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等,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五、治疗方式
子宫息肉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息肉有自行消退可能,可定期随访观察。
手术治疗:有症状的息肉通常需手术切除,可选择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或电切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子宫肌瘤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包括观察等待(定期复查B超,了解肌瘤变化)、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改善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多又逐渐增大)。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手术方式有开腹、腹腔镜或经阴道等不同途径。
总之,子宫息肉和子宫肌瘤在定义、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合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