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针灸治疗需遵循选穴原则,常用听宫、听会等局部穴及太冲等远端穴,有相应操作方法,疗程10-15次1疗程,每周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选穴原则
神经性耳鸣针灸治疗选穴需遵循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辨证选穴等原则。局部选穴可选取耳周的听宫、听会、耳门等穴位,这些穴位靠近耳部病变部位,能直接针对耳鸣相关的局部经络气血进行调节;远端选穴常选用太冲、太溪、合谷等穴位,太冲属肝经,太溪属肾经,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亏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节远端经络穴位可从整体上调理脏腑气血;辨证选穴需根据患者具体证型,若为肝胆火盛型,可加用行间等穴清泻肝胆之火;若为肾精亏损型,可加用肾俞等穴补肾填精。
二、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1.听宫穴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微张口,医者用毫针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补泻,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听会穴
定位: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前,毫针直刺0.8-1.2寸,行针手法同听宫穴,根据辨证进行补泻操作。
3.耳门穴
定位:在面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操作方法:患者张口,毫针直刺0.5-1寸,行针时注意避免损伤内部血管神经,根据病情实施补泻。
4.太冲穴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或仰卧,毫针直刺0.5-1寸,肝郁化火等实证用泻法,以泄肝胆之火。
5.太溪穴
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或仰卧,毫针直刺0.5-1寸,用于肾精亏损等虚证时用补法,以补肾填精。
6.合谷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1寸,可根据病情进行补泻,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等作用,对耳鸣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疗程与频率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程为10-15次为1个疗程。每周可进行2-3次针灸治疗,每次针灸留针时间约20-30分钟。具体的疗程和频率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对于病情较轻、体质较好的患者,疗程可能相对较短,频率也可适当调整;而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长疗程,增加针灸频率,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由于耳部等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全,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进针的深度和角度,要更加轻柔谨慎。选择穴位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选取过深或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穴位。同时,儿童可能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需要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进行耐心的安抚和解释,取得患儿的配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脏腑功能衰退,在针灸治疗时,要注意穴位的刺激强度不宜过大。因为老年人的经络气血相对不足,过强的刺激可能会导致不适。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在针灸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的体质差异较大,在辨证选穴和操作手法上要更加个体化。
3.妊娠期女性患者:妊娠期女性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谨慎,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穴位一般不宜针刺,如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在妊娠期应避免使用,以免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对于非妊娠期必须针刺的穴位,进针手法要轻柔,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确保妊娠期女性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