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病因,分CINⅠ、Ⅱ、Ⅲ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靠宫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活检诊断,治疗依级别而异,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可通过接种HPV疫苗、安全性行为、定期筛查预防。
一、定义与相关病毒关联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其主要发病因素,尤其是HPV16、18型等。
二、分级情况
1.CINⅠ级:
约60%的CINⅠ级可自然消退,病变局限于上皮下1/3。一般年轻女性若免疫功能正常,有较大可能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使病变逆转。对于年龄较大、病变持续存在或有免疫缺陷等情况需密切监测或进一步处理。
2.CINⅡ级:
病变累及上皮下1/3至2/3。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CINⅢ级或宫颈癌,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如行宫颈锥切术等。
3.CINⅢ级:
包括宫颈原位癌,病变几乎累及或全部累及上皮层。CINⅢ级具有较高的进展为浸润癌的风险,多数需要积极治疗,如宫颈锥切术、子宫切除术等,具体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等。但这些症状并无特异性,不能仅依靠症状诊断CIN。
2.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通过观察宫颈细胞形态来初步筛查是否有异常细胞,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之一。
HPV检测:可以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若高危型HPV阳性,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上皮的病变情况,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活检病理结果是诊断CIN的金标准。
四、治疗与随访
1.治疗原则:
CINⅠ级:若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和HPV;若病变持续或进展,可考虑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或宫颈锥切术。
CINⅡ级:多采用宫颈锥切术,如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切除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
CINⅢ级:对于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子宫切除术;有生育要求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宫颈锥切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2.随访:
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宫颈细胞学和HPV,若连续2次阴性,可改为每年复查一次,随访时间至少持续3-5年。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力可能影响病变转归,随访过程中要关注其免疫状态及病变变化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调整随访频率和项目。
五、预防措施
1.接种HPV疫苗:
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有效措施。二价HPV疫苗主要预防HPV16、18型;四价HPV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HPV6、11型;九价HPV疫苗覆盖更多高危和低危型别。适龄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HPV疫苗进行接种,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2.安全性行为:
保持单一性伴侣或正确使用避孕套等可以减少HPV感染的风险,从而降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几率。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HPV的概率增加,需要更加重视宫颈癌筛查。
3.定期宫颈癌筛查:
3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以便早期发现CIN及宫颈癌前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