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炎是泌尿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因有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和非感染(化学刺激、自身免疫病)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尿液异常)和全身(发热寒战)症状,诊断靠尿常规、尿培养、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输尿管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输尿管炎的定义
输尿管炎是指输尿管发生的炎性病变,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其他非感染因素导致。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通常经尿道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或淋巴道感染等途径侵入输尿管引发炎症。例如,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输尿管;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尿道上行感染累及输尿管。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输尿管结核性炎症,这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输尿管,但相对较少见。
2.非感染因素
化学性刺激:长期留置输尿管导管等医疗器械,可能会对输尿管黏膜产生化学性刺激,引发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累及输尿管,导致免疫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这是典型的尿路刺激症状,由于炎症刺激输尿管及膀胱黏膜,导致患者出现频繁的排尿意愿,且排尿时尿道有灼痛感。
腰痛:输尿管部位发生炎症时,可引起腰部胀痛或酸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
尿液异常:尿液可出现浑浊、有异味,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表现为尿液中带血,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增多。
2.全身症状
病情较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这是由于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产生免疫反应所致。
四、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增多,尿中可找到致病菌,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及炎症情况。
2.尿培养:通过对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为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输尿管的形态、内径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输尿管是否存在扩张、狭窄等异常,但对于早期输尿管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
静脉肾盂造影:能清晰显示输尿管的走行、形态以及肾脏的排泄功能等,对于诊断输尿管炎伴有输尿管狭窄、梗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来说,轻症患者可口服抗生素,疗程通常为1-2周;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疗程相对较长。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对于发热的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对症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输尿管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在诊断时要更加仔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情。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患输尿管炎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用抗生素时,要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患输尿管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的加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及肝肾功能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