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患儿需从生活环境、饮食、心理、医疗随访及特殊人群等方面进行综合关注与护理。营造稳定舒适环境、保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避免过敏食物;关注心理状态、适当心理疏导;定期复诊了解病情进展;低龄儿童护理更细致,有基础病史患儿需注意两种病情相互影响。
一、生活环境方面
1.营造稳定舒适环境:为抽动症患儿提供一个稳定、轻松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避免过度的噪音、强烈的光线刺激以及频繁的生活变动等。研究表明,不稳定的环境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例如,长期处于嘈杂、人员频繁变动的环境中,患儿的神经易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抽动发作频率增加。
2.规律作息:保证患儿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儿童每晚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12-14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恢复,对控制抽动症状有积极作用。若睡眠不足,可能会使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诱发或加重抽动表现。
二、饮食方面
1.合理膳食:均衡的饮食对于抽动症患儿很重要。应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像瘦肉、鱼类、豆类等。同时,要减少食用含有添加剂、防腐剂较多的食品,例如一些加工零食、碳酸饮料等。有研究发现,过多摄入含添加剂的食物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抽动发作的风险。
2.避免过敏食物:如果患儿存在食物过敏情况,要严格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因为过敏反应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抽动症状加重。家长可以通过食物日记等方式记录患儿的饮食与抽动症状的关系,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过敏食物并规避。
三、心理方面
1.关注心理状态:家长和caregivers要密切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避免给患儿过多的压力。不要过度指责患儿的抽动症状,防止其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例如,当患儿出现抽动时,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让患儿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不利于抽动症的控制。
2.适当心理疏导: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比如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患儿正确认识自身的病情,学会应对紧张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研究显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改善抽动症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
四、医疗随访方面
1.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患儿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有治疗的话)。复诊时需要向医生详细反馈患儿的症状表现、生活中的相关情况等,包括饮食、睡眠、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综合评估病情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2.了解病情进展:家长要了解抽动症的一般病情发展规律,虽然每个患儿的情况不同,但通过了解大致的病情变化趋势,可以更好地做好应对准备。例如,知道在某些阶段症状可能会有波动等情况,从而保持平稳的心态应对。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低龄儿童是抽动症的主要发病人群之一,在生活护理上要更加细致。比如在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因抽动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同时,由于低龄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敏锐地观察其身体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有基础病史患儿:如果患儿本身还伴有其他基础病史,如癫痫等,在关注抽动症相关注意事项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病情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某些用于控制抽动症的措施或可能使用的药物是否会对基础病史产生不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处理,确保两种病情都能得到良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