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术后需进行监测与随访,包括影像学监测(超声、AFP等)和全身状况评估;根据复发情况进行局部或远处转移的处理;开展辅助治疗,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与康复,营养支持个性化,康复锻炼依身体状况适度开展。
一、监测与随访
1.影像学监测:术后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通常建议每2-3个月复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肝内复发。同时,甲胎蛋白(AFP)也是重要的监测指标,需每月检测,若AFP升高结合影像学异常,提示复发可能。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监测频率,比如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检查间隔,但要密切关注AFP动态变化。儿童患者术后监测同样重视超声和AFP,由于儿童代谢等特点,更需精细观察指标变化。
2.全身状况评估:关注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体力状况、营养状况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合并症可能影响监测和后续治疗决策。年轻患者则要考虑生长发育及术后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定期评估身体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二、复发风险评估与处理
1.局部复发的处理:若影像学提示肝内局部复发,根据复发灶的大小、数量及患者肝功能情况等选择治疗方案。如单个小复发灶,肝功能良好者可考虑再次手术切除;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复发灶,可选择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对于儿童患者局部复发,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射频消融可能相对更具优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远处转移的处理:若出现远处转移,如肺转移等,对于孤立的肺转移灶且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可考虑手术切除肺转移灶;若为多发转移,则以全身治疗为主,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耐受情况等。老年患者全身状况差,可能更倾向于温和的治疗方案以减轻身体负担;年轻患者则可根据病情选择更积极的治疗手段,但要权衡治疗带来的获益与风险。
三、辅助治疗
1.靶向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靶向药物治疗。例如,索拉非尼等药物已被证实可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在使用靶向药物时,要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等。老年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儿童患者目前靶向药物的应用相对较少,需谨慎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2.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但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肝炎、结肠炎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免疫治疗时要更关注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儿童患者则要考虑其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严格观察是否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四、营养支持与康复
1.营养支持:术后患者需要合理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可适当增加易消化的优质蛋白食物,如鱼类、蛋类等;儿童患者则要注意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避免因营养不足影响术后恢复。营养支持不仅要关注热量和营养物质的供给,还要考虑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必要时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营养。
2.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等轻度运动。老年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的活动方式,如简单的肢体活动、呼吸训练等,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和心理调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