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积水是脑脊液积聚致脑室扩张等的病症,分交通性和非交通性等类型,婴儿期头围增大等表现,幼儿及儿童期有头痛等表现,可通过头颅超声、CT、MRI诊断,非手术有药物和观察随访,手术有分流术和造瘘术等,术后要护理和康复,低龄小儿要特殊注意,要密切监测和家庭护理。
一、小儿脑积水的定义及分类
小儿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积聚,引起脑室扩张、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病症。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等类型。
二、小儿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1.婴儿期表现:头围迅速增大,前囟扩大饱满、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颅骨叩诊呈“破壶音”,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至下眼睑下方,呈“落日征”,还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
2.幼儿及儿童期表现:除头围增大外,可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智力发育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抽搐甚至昏迷。
三、小儿脑积水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脑室扩张,适用于婴儿脑积水的筛查,能观察到脑室宽度等情况。
头颅CT:能清晰显示脑室扩张程度、脑实质情况及梗阻部位等,是诊断脑积水的重要手段,可明确脑积水的类型及脑室扩张程度等指标。
头颅MRI:对脑积水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精确地显示脑室系统、脑组织及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梗阻的具体部位等。
四、小儿脑积水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减少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醋氮酰胺等,但药物治疗多为暂时缓解症状,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药物治疗需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
观察随访:对于轻度无症状的脑积水婴儿,可定期进行头颅超声、头围测量等观察病情变化,部分患儿可能脑积水有自行缓解的情况,但需密切监测。
2.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小儿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分流管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被腹腔吸收。手术需考虑小儿的身体状况、腹腔等情况是否适合分流。
第三脑室造瘘术: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通过创造第三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的交通,使脑脊液循环恢复通畅。手术要根据患儿的梗阻部位等具体病情来决定是否适合该术式。
五、小儿脑积水治疗后的护理及康复
1.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体位护理:术后根据手术方式等采取合适体位,如脑室腹腔分流术患儿可能需采取头低脚高位等,以利于脑脊液引流,但要注意小儿舒适及安全。
2.康复训练
智力康复:对于有智力发育障碍的患儿,需进行早期的智力康复训练,根据小儿年龄及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如通过游戏、认知训练等促进智力发展。
运动康复: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儿,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康复训练,如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训练过程要考虑小儿的体力及耐受情况。
六、特殊人群(小儿)脑积水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低龄小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评估各项检查及治疗措施的风险。如药物使用要严格考虑小儿年龄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手术要充分评估小儿的耐受能力等。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小儿的头围、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因为小儿脑积水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尤其是婴儿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家庭护理:家长要学习脑积水相关护理知识,如正确观察小儿头部情况、术后伤口护理等,给予患儿精心的照顾,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