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肌瘤在定义本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的肿块,发病于子宫内膜层,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出血等,超声、宫腔镜可辅助诊断,病理见特殊腺体间质血管,治疗依情况随访或手术;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可生长于多种部位,症状与肌瘤情况相关,超声、MRI可助诊断,病理见平滑肌及纤维组织,治疗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发病部位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生长在子宫内膜层。
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肌层内(肌壁间肌瘤)、子宫浆膜下(浆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黏膜下肌瘤)等部位。
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内膜息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子宫出血等,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或流产。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育龄女性更关注对生育的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则更关注出血相关问题。
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肌壁间肌瘤最常见的症状;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增大时可触及质硬、不规则、结节状块物;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还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不同年龄女性表现也有特点,生育期女性可能因月经改变等影响生活质量,绝经后女性肌瘤一般会萎缩,但少数可能出现肌瘤变性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特点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检查表现为子宫腔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团,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蒂部;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图像特点可能因激素水平等有一定差异,但本质的超声表现特征相对稳定。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可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准确判断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等。不同年龄女性的子宫肌瘤在MRI上的表现主要是基于肌瘤本身的病理特点,年龄主要通过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影响肌瘤的生长等,但MRI表现主要还是肌瘤的形态、信号等特征。
病理特征不同
子宫内膜息肉:显微镜下可见息肉由排列紊乱的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腺体大小和形态不规则,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
子宫肌瘤:显微镜下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平滑肌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成编织状或漩涡状结构。
治疗原则区别
子宫内膜息肉:对于无症状、较小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或较大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治疗时需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子宫的损伤,以利于术后受孕;绝经后女性如果息肉有恶变倾向等也需要手术处理。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有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但有一定禁忌证和使用注意事项)或手术治疗(如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尽量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绝经后女性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