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与白内障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眼部检查及治疗方式上均有差异,青光眼因眼内压升高致视神经受损,有急慢性不同症状及相应眼压、眼底、视野等检查,治疗靠降眼压的药物、激光、手术;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裂隙灯可查,靠手术治疗药物仅延缓。
一、发病机制差异
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眼内压升高,导致视神经受损。正常情况下,眼内的房水处于动态循环中,当房水排出受阻时,如房角结构异常等情况,房水积聚使眼压升高,长期高眼压会压迫视神经纤维,逐步造成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例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与房角关闭有关,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则是房水流出通道的小梁网等组织病变导致房水排出阻力增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机制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晶状体增厚等因素影响房角结构增加闭角型青光眼风险;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作用。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引起的视力障碍性疾病。年龄相关的晶状体代谢变化是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聚集,导致晶状体透明度下降。此外,紫外线照射、眼部外伤、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诱发白内障。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的人群白内障发病风险更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波动影响晶状体代谢,较易发生白内障。
二、症状表现不同
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症状较明显,患者会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青光眼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视野缺损较明显时才被发现,表现为视野逐渐缩小,比如早期可能出现鼻侧视野缺损,进而影响周边视野,最终可能导致管状视野甚至失明。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青光眼可能表现为眼球增大、畏光、流泪等;老年青光眼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且这种视力下降是逐渐发生的。患者可能感觉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对比敏感度下降,色彩分辨力也可能出现问题。例如,早期可能只是轻度的视力模糊,在光线较暗时视物更困难,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越来越严重。
三、眼部检查特点
青光眼:眼压测量是重要检查项目,青光眼患者眼压通常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眼压一般在10~21mmHg)。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杯盘比增大等改变,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的关键手段,可发现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等。不同年龄人群眼压测量值可能有差异,儿童眼压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眼压和视野检查尤为重要。
白内障:通过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等可明确白内障的类型和程度。例如,皮质性白内障可观察到晶状体皮质出现混浊点、片状混浊等;核性白内障可见晶状体核发黄、变硬等改变。
四、治疗方式区别
青光眼: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衍生物类药物等)、激光治疗(如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前期治疗等)、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等,通过建立新的房水流出通道来降低眼压)。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需谨慎,儿童青光眼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评估;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白内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通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恢复视力。药物治疗对于白内障只有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不能根治。手术方式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等多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有差异,儿童白内障需要尽早手术以避免影响视觉发育,老年白内障根据视力情况及生活需求决定手术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