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炎是儿童胃部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炎症,病因包括感染(细菌、病毒)和非感染(饮食、药物、应激)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血常规、胃镜),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对症治疗,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谨慎用药、增强体质。
一、定义
小儿急性胃炎是一种发生在儿童胃部的急性炎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进食被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后可引发感染性急性胃炎,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这些细菌的侵袭,且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相互传播。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在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后易感染,从而导致胃黏膜出现急性炎症反应。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或者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黏膜的急性损伤;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也可能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诱发急性胃炎。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缺乏时胃黏膜易受到损伤,从而引发急性胃炎,儿童在因其他疾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时需特别注意。
应激因素:严重的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休克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急性胃炎,儿童在遭遇重大身体伤害或疾病冲击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哭闹、烦躁不安等。
恶心、呕吐: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
其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若因感染引起,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体征
查体时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一般无明显的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但如果病情较重,可能会有相应的体征变化。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饮食情况、近期是否有感染病史、是否服用过特殊药物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上腹部情况。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感染性急性胃炎,血常规可能会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是诊断小儿急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婴幼儿可能会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和风险。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让患儿暂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2.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应停用相关的可疑药物。
3.对症治疗
止吐:可使用止吐药物缓解患儿呕吐症状。
止痛:对于腹痛明显的患儿,可采取适当的止痛措施,但需谨慎用药,避免影响病情观察。
六、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食物,水果要洗净后食用,餐具要定期消毒等,防止病从口入。
2.合理饮食:引导儿童均衡饮食,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过冷过热等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谨慎用药:儿童患病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4.增强体质:让儿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