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是在肝癌术后早期通过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等方式对微小转移灶或残留病灶治疗以降复发风险,一般1个月左右开始,作用是降复发风险、控肿瘤进展,适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等人群,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肝功能不全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原理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到供应肿瘤的动脉内,先注入化疗药物,这些药物能在肿瘤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起到杀伤作用;然后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对于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来说,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对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残留的癌细胞提供局部的治疗,抑制其生长和复发。
实施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的时机
一般建议在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左右开始考虑进行预防性介入治疗。此时患者的身体状况经过手术创伤后基本恢复,能够耐受介入治疗的相关操作和药物反应。但具体时机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肝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例如,如果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没有明显的并发症,通常可以较早进行介入;如果患者术后恢复较慢,肝功能有一定损伤,则需要适当延迟介入时间,待肝功能等指标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
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的作用
降低复发风险:通过对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残留病灶进行局部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这些病灶的生长,从而降低肝癌术后的复发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接受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的患者,其复发风险较未接受预防性介入的患者明显降低。例如,一些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经过预防性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内的复发率可降低30%-50%左右。
控制肿瘤进展:对于那些可能存在的微小病灶,预防性介入可以阻止其发展成为明显的肿瘤病灶,延缓肿瘤的整体进展速度,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
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的适用人群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经治疗后改善为A级)的患者,因为肝功能较好的患者能够较好地耐受介入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和操作带来的影响。
术后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等)有升高趋势,但影像学检查尚未发现明确复发灶的患者,此时预防性介入可以早期干预可能存在的微小病灶。
肿瘤为多中心起源、切除不彻底或者存在血管侵犯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这类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预防性介入能够更好地降低复发风险。
特殊人群在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中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预防性介入前,需要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例如,要确保患者的心脏能够耐受介入过程中的应激情况,肾功能能够正常代谢介入治疗所用药物。在介入治疗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更高。
儿童患者:一般来说,儿童肝癌较为罕见,且儿童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和成人不同。儿童进行预防性介入治疗需要非常谨慎,首先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只有在经过多学科评估,明确具有明确的治疗获益且风险可耐受的情况下才考虑。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介入治疗所用药物的剂量、栓塞剂的选择等都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进行精准计算,以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肝功能不全患者:对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患者,一般不建议进行预防性介入治疗,因为此类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介入治疗带来的药物毒性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导致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对于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在进行预防性介入前需要进行更充分的术前准备,如加强保肝治疗等,并且在介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