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前病变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多见于30-50岁女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分为CINⅠ、CINⅡ、CINⅢ,可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等诊断,CINⅠ可随访或物理治疗,CINⅡ多物理治疗或锥切,CINⅢ多锥切或子宫切除,早期诊断治疗预后好,延误则预后差,定期筛查很重要。
一、定义
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30-50岁女性,但不同年龄段发病风险有差异,年轻女性也可能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等因素患病,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受到HPV等致病因素影响引发宫颈相关病变。
2.生活方式: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会增加HPV感染风险,从而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发生几率,因为多个性伴侣会使接触不同HPV亚型的机会增多。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增加宫颈癌前病变发生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免疫细胞功能,干扰机体对病毒的防御机制。
3.病史:既往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宫颈癌前病变的可能性明显增高,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病毒持续存在于宫颈上皮细胞内,会逐渐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病变。
三、病理分型及表现
1.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病变细胞局限于上皮层的下1/3,大部分CINⅠ可自然消退,但有少部分可能会进展为CINⅡ或CINⅢ,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宫颈癌筛查时发现。
2.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病变细胞占上皮层的1/3-2/3,部分CINⅡ可能进展为CINⅢ或宫颈癌,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3.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包括宫颈原位癌,病变细胞几乎累及或全部累及上皮层,CINⅢ具有进展为浸润癌的潜能,患者症状与CINⅡ相似,也可无明显症状,需通过宫颈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四、诊断方法
1.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宫颈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可发现异常的宫颈上皮细胞,如发现异型细胞等提示可能存在宫颈病变,但该检查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2.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有重要意义,若高危型HPV阳性,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病变的重要诱因。
3.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上皮的形态、血管等情况,若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可在阴道镜引导下进行宫颈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癌前病变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五、治疗及预后相关
1.治疗:
CINⅠ:若为低级别病变且HPV检测为阴性,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CINⅠ可自然消退;若HPV持续感染,可考虑行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破坏病变组织。
CINⅡ:一般多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等,也可考虑宫颈锥切术,切除病变组织。
CINⅢ:多采用宫颈锥切术,如宫颈冷刀锥切术或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于无生育要求、病变范围广的患者,也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2.预后:宫颈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CINⅠ经适当治疗后大部分可治愈,CINⅡ、CINⅢ经规范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若能早期干预,一般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但如果延误治疗,病变进展为浸润癌,则预后会明显变差,所以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