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口腔白塞氏病病因复杂,与外感六淫之邪(包括湿热、热毒之邪)、内伤七情因素(包括情志不遂、忧思过度)、先天禀赋不足(包括体质因素、遗传易感性)相关,外感六淫之邪可致口腔黏膜病变,内伤七情可影响脏腑功能引发病症,先天禀赋不足使机体易受邪发病且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一、外感六淫之邪
1.湿热之邪
若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易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滋生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循经上犯口腔,可引发口腔黏膜溃疡等症状。例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脾胃有热,气发于口,则生疮”,这里的热邪与湿邪相互胶着,就可能形成类似口腔白塞氏病的病症。从现代研究角度看,湿热环境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调节失衡,从而诱发口腔白塞氏病相关的炎症反应。
外感湿热之邪,如夏季暑湿较重时,人体若不慎感受,湿热之邪内侵,可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当上犯口腔时,就会出现口腔黏膜红肿、疼痛、溃烂等表现。
2.热毒之邪
外感热毒之邪,如温热毒邪侵袭人体,热毒炽盛,循经上攻口腔,可导致口腔白塞氏病的发生。热毒灼伤口腔脉络,引起局部气血凝滞,出现溃疡、红肿热痛等症状。在一些感染性疾病过程中,若热毒之邪较盛,就可能引发类似口腔白塞氏病的口腔黏膜病变。现代研究发现,热毒之邪可能通过激活机体的炎症因子网络,导致口腔局部的炎症反应加剧,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内伤七情因素
1.情志不遂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情志不遂,可导致肝郁气滞。肝郁则化火,火邪上炎口腔,灼伤脉络,引发口腔白塞氏病。例如,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情志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口腔白塞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从中医理论来看,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志不遂则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犯口腔,破坏口腔黏膜的正常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与口腔白塞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忧思过度
忧思过度则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气血生化不足,口腔失于濡养,同时脾胃虚弱易生湿浊,湿浊与虚火相互搏结,上犯口腔,引发口腔白塞氏病。例如,一些长期思虑过度的人群,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进而影响口腔的健康,增加患口腔白塞氏病的可能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口腔黏膜失养,同时湿浊内生,虚火上炎,导致口腔黏膜溃疡等症状的出现。
三、先天禀赋不足
1.体质因素
部分人群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正气亏虚。正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同时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易出现虚火内生等情况。例如,一些先天性体质较弱的儿童或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口腔白塞氏病。从中医体质学说来看,先天禀赋不足的人群多属于偏颇体质,如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等,阴虚体质者易虚火内生,气虚体质者卫外不固,外邪易侵,这些体质因素都与口腔白塞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遗传因素在口腔白塞氏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先天禀赋不足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病。
2.遗传易感性
中医虽没有明确的遗传概念,但从“先天禀赋不足”角度可推测,部分口腔白塞氏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家族中有口腔白塞氏病患者的个体,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这与个体先天所具有的遗传特质有关,使得机体在受到外邪侵袭或内伤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出现口腔白塞氏病的病理改变。例如,家族聚集性的口腔白塞氏病患者,其家族成员可能具有相似的体质特点和遗传易感性,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更容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