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是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特定形态学特征,侵袭性强,与EB病毒感染等相关,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活检诊断,治疗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形态学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形态多样,细胞大小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等,细胞边界不清楚,细胞核大且浓染,核仁明显,癌细胞排列无一定规律,间质中常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
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点
侵袭性:这类癌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容易向周围组织浸润,并且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例如,在临床中常能发现患者就诊时已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发病相关因素: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来说发病风险可能会增高。同时,长期处于有化学致癌物暴露环境(如长期接触甲醛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涕中带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由于其侵袭性强,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CT检查可清晰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了解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有无向周围组织侵犯等情况;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病理活检:通过鼻咽部活检取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的金标准。医生会在鼻内镜下获取病变组织,然后送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明确病理类型。
治疗原则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为大多数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杀灭癌细胞。
化疗: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在放疗前、后使用,用于缩小肿瘤体积(放疗前新辅助化疗)或消灭远处微小转移灶(放疗后辅助化疗)等。
手术治疗:一般来说,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以放疗和化疗为主,手术治疗并不是首选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肿瘤局限且有手术切除指征等情况,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治疗对其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放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颌面部发育、甲状腺功能等,化疗可能会对儿童的骨髓造血功能、消化系统等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器官功能等,并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各器官功能。放疗可能会对老年患者的心脏、肺部等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心肺功能的变化;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避免加重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来缓解治疗带来的不适。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鼻咽癌非角化未分化癌较为罕见,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妇产科、肿瘤科等。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权衡肿瘤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放疗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致畸等不良影响,一般妊娠期不首选放疗;化疗药物也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作用,需要根据孕周、肿瘤分期等综合考虑,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并且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