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有可能出血,炎症刺激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局部损伤可致出血,不同类型尿道感染出血表现有差异,还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通过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出现应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卫生、多喝水预防。
一、尿道感染出血的机制
1.炎症侵袭
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尿道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在泌尿系统中,尿道黏膜是病原体首先侵袭的部位之一。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的尿道感染致病菌,会在尿道局部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刺激尿道黏膜,使其发生病理改变。炎症会使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
以急性膀胱炎为例,属于下尿道感染的一种,膀胱黏膜在炎症作用下,上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破裂,就可能出现血尿,表现为尿液中带血,严重时可能呈肉眼血尿。
2.局部损伤
炎症导致尿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此时如果患者进行排尿等活动,尿液的冲刷以及尿道肌肉的收缩等动作,都可能进一步加重黏膜的损伤,从而引起出血。比如在排尿过程中,尿液通过尿道,对已经受损的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促使血管破裂出血。
二、不同类型尿道感染的出血表现差异
1.上尿道感染与下尿道感染
上尿道感染主要指肾盂肾炎,下尿道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等。一般来说,上尿道感染时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而下尿道感染中的膀胱炎,出血相对较为常见。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约30%-40%可出现肉眼血尿,表现为尿液呈粉红色、红色甚至鲜红色等。
尿道炎患者如果炎症累及尿道黏膜较严重,也可能出现尿道出血的情况,表现为尿道外口有少量血迹,或者尿液中带血。
2.不同人群的出血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尿道感染时出血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幼儿尿道感染可能以发热、哭闹、尿频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而稍大儿童可能出现血尿,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比如女婴尿道感染时,可能出现尿布上有血迹,或者排尿时哭闹,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女性:女性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且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尿道感染出血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因为月经期局部卫生情况如果不佳,加上女性尿道的生理特点,会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进而导致出血。
男性:男性尿道感染相对女性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出血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老年男性如果存在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合并尿道感染时,出血情况可能更复杂,因为前列腺增生本身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受压等情况,再加上感染,出血风险增加。
三、尿道感染出血的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
1.伴随症状
除了出血外,尿道感染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是指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且难以控制,尿痛则是排尿时尿道部位有疼痛感觉。例如急性尿道炎患者,可出现尿道灼热感、刺痛,同时伴有尿频、尿急,严重时可见尿道出血。
上尿道感染时还可能伴有腰痛、发热等症状。肾盂肾炎患者常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酸痛,体温可升高,甚至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2.相关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诊断尿道感染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尿常规可以看到尿液中红细胞计数增多,还可能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细菌数升高等情况。例如尿常规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增多等,提示存在尿道感染且可能有出血情况。
尿培养检查:可以明确引起尿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通过培养出具体的致病菌,如培养出大肠埃希菌等,可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对于判断出血是否由该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炎症引起有重要意义。
如果出现尿道感染出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泌尿系统的卫生,多喝水,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道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尿道感染的发生及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