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复发与肿瘤生物学特性(低分化、多中心起源、肿瘤细胞持续存在)和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相关,复发后的治疗方法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化疗(常用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膀胱灌注免疫治疗(常用卡介苗,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预防)、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用于复发进展为肌层浸润性或晚期膀胱癌患者)。
一、膀胱癌复发的原因
(一)肿瘤生物学特性
低分化肿瘤:低分化的膀胱癌恶性程度高,细胞增殖活跃,更容易出现复发情况。研究表明,低分化的膀胱癌患者复发风险比高分化者显著升高,因为低分化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潜能更强,残留的低分化肿瘤细胞在合适条件下容易增殖形成复发灶。
多中心起源:膀胱癌具有多中心发生的特点,即膀胱内可能存在多个原发肿瘤病灶,有些小的病灶在首次手术时未能被完全发现,术后这些残留的病灶会逐渐生长导致复发。
肿瘤细胞的持续存在:手术难以完全清除所有的肿瘤细胞,尤其是那些浸润到膀胱壁深层或者已发生微转移的肿瘤细胞,在术后可能会继续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复发。
(二)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这使得膀胱癌复发的几率增加。例如,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杀伤残留的肿瘤细胞。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膀胱癌复发风险较高,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膀胱黏膜,影响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并且可能干扰机体的免疫等系统对肿瘤的控制。另外,长期接触某些职业致癌物质(如芳香胺类物质)的人群,即使经过治疗,复发风险也相对较高。
基础病史: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的修复和免疫功能,不利于术后膀胱的恢复,容易导致膀胱癌复发。同时,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其自身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也会增加膀胱癌复发的可能性。
二、膀胱癌复发的治疗方法
(一)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对于一些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再次进行TURBT,尽可能切除复发的肿瘤病灶。其原理是通过内镜将膀胱内的肿瘤组织切除,该方法相对创伤较小,能在明确肿瘤情况的同时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肌层浸润性复发膀胱癌可能效果有限。
(二)膀胱灌注化疗
药物及作用机制:常用的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膀胱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膀胱内,药物可在膀胱局部发挥作用,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或防止肿瘤细胞在膀胱内种植复发。例如表柔比星通过嵌入DNA双链间,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膀胱灌注,持续一段时间,以降低复发风险。
适用情况: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尤其是对于存在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低级别肿瘤伴有复发、多发性肿瘤等情况。
(三)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药物及作用机制:常见的药物如卡介苗(BCG)。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结核杆菌,灌注到膀胱后,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多种途径来杀伤肿瘤细胞并防止复发。它能刺激膀胱局部产生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预防,对于卡介苗灌注有效的患者,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风险。
(四)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适用情况:对于复发后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者复发的晚期膀胱癌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切除整个膀胱以及相关的淋巴结等组织,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但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需要进行尿流改道等处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分期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