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由上皮和间质组成,分功能层与基底层,随月经周期变化,不同年龄段厚度有差异;子宫壁由内膜、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最厚含大量平滑肌纤维。子宫内膜功能是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受卵巢激素调节,不同生活方式等会影响其变化;子宫壁肌层功能是通过收缩实现分娩、月经排出等,受神经内分泌等调节,不同生理状态下结构会变。子宫内膜上皮间质有不同特点,不同周期、年龄组织学表现不同;肌层由平滑肌纤维等组成,不同生理状态下结构有变化,患病时会紊乱。
一、定义与组成结构
子宫内膜:是子宫腔内的一层黏膜组织,由上皮(包括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和间质组成。它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功能层受卵巢激素影响,周期性脱落形成月经;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具有修复功能,可增生修复功能层。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会有差异,青春期前子宫内膜较薄,随着年龄增长及月经周期变化而有所改变;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有相应变化,卵泡期相对较薄,排卵期及黄体期会增厚;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会变薄,一般厚度小于5mm。
子宫壁:子宫壁由三层组织构成,从内到外分别是子宫内膜、肌层和浆膜层。肌层是子宫壁最厚的一层,由大量平滑肌纤维组成,还含有血管等组织,具有强大的收缩功能,在分娩时起到重要作用;浆膜层是覆盖在子宫外表面的腹膜组织,属于腹膜的一部分。不同性别在子宫壁结构上基本相似,但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妊娠期,子宫肌层会发生显著变化,肌细胞肥大、增生,以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男性没有子宫,不存在子宫壁相关结构。
二、功能差异
子宫内膜:主要功能是在月经周期中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会进一步增厚,为胚胎提供营养支持;若未受孕,功能层子宫内膜则脱落形成月经。其功能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不同激素水平下子宫内膜会发生相应的形态和功能改变。例如,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孕激素可使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可能的妊娠创造条件。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影响卵巢激素的分泌,进而干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月经紊乱等问题;有过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的女性,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影响其修复和再生功能,增加宫腔粘连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子宫壁肌层: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来实现分娩、月经排出等生理过程。在分娩时,子宫肌层的规律性收缩可将胎儿推出宫腔;在月经期间,肌层的收缩有助于压迫血管,减少子宫出血。肌层的收缩受神经内分泌调节,同时也受局部因素影响。妊娠期女性,子宫肌层会发生适应性改变,肌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以适应不断增大的子宫和胎儿的需求;对于有子宫肌瘤等子宫疾病的女性,子宫壁肌层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影响,肌瘤会占据肌层空间,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功能,可能导致月经过多、腹痛等症状。
三、组织学特性差异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表面上皮细胞较为扁平,腺上皮细胞则有分泌功能。间质细胞填充在上皮细胞之间,对上皮细胞起到支持和营养作用。在显微镜下,不同月经周期阶段的子宫内膜组织学表现不同。增生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生,腺体增多、变长;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旺盛,间质水肿等。不同年龄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学也有差异,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活性降低,腺体萎缩等。
子宫壁肌层:肌层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平滑肌纤维呈束状排列,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血管等。肌层的平滑肌纤维具有收缩性,其组织结构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会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子宫肌层平滑肌纤维肥大,细胞内肌丝增多,以增强收缩力;而患有子宫腺肌病时,子宫肌层内会有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导致肌层结构紊乱,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