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结石指尿道前列腺部、膜部的结石,病因有原发和继发,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痛、血尿、会阴部等疼痛,诊断靠直肠指检、尿道X线、超声检查,治疗有内镜取石和开放手术取石,需保持良好排尿习惯、多饮水、防治感染、处理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病因
1.原发因素:后尿道有生理性狭窄,如尿道内口、尿道膜部等部位,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容易在此处沉积形成结石,尤其在男性长期尿液潴留、尿道狭窄、感染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2.继发因素:膀胱结石可能会随着尿液排入后尿道而停留形成后尿道结石。
二、临床表现
1.排尿困难:结石会阻塞尿道,导致排尿费力,尿线变细,呈点滴状,甚至出现急性尿潴留。这是因为结石阻碍了尿液的正常排出通道,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结石对排尿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较小的结石可能仅引起排尿不畅,较大的结石则可能完全阻断排尿。
2.尿痛:患者会感到尿道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在排尿时疼痛往往会加重。疼痛的原因是结石在尿道内移动或刺激尿道黏膜,男性患者由于尿道较长且有生理弯曲,结石移动时对尿道黏膜的刺激更为明显。
3.血尿:通常为终末血尿或镜下血尿,这是由于结石摩擦尿道黏膜,导致黏膜出血所致。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血尿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而老年患者可能以镜下血尿为主。
4.会阴部、阴囊部疼痛:结石刺激后尿道周围组织,男性患者会阴部、阴囊部可出现疼痛不适,这种疼痛可能会在结石移动或排尿时加剧。
三、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及后尿道的结石,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男性患者,直肠指检时能够感知到后尿道内的结石位置、大小等情况,但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的不适。
2.尿道X线检查:能显示后尿道结石的部位、大小及数目。X线平片可清晰看到结石的影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合理控制,儿童患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3.尿道超声检查:可辅助诊断后尿道结石,尤其对肥胖患者或X线显影不佳的结石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对人体无辐射,适合各年龄段患者,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后尿道内结石的回声情况。
四、治疗原则
1.内镜下取石: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采用尿道镜下取石或碎石术。通过尿道镜进入后尿道,利用器械将结石取出或击碎后取出。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后尿道结石患者,但需要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及操作方法。
2.开放手术取石:对于较大、过硬或内镜下难以取出的结石,可能需要行开放手术取石。这种手术方式创伤相对较大,但能直接取出结石。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五、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排尿习惯:男性应避免长时间憋尿,及时排尿,以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沉积机会。不同年龄的男性排尿习惯有所不同,儿童应培养按时排尿的习惯,老年男性要注意及时解决排尿困难的问题。
2.多饮水:增加尿量可以稀释尿液中的晶体物质,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每日饮水量有所差异,一般成人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儿童则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饮水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液的稀释和排出。
3.防治尿道感染:积极治疗尿道感染性疾病,因为感染会改变尿道内环境,促进结石的形成。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治疗尿道感染的方法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4.处理尿道狭窄等基础疾病:如果存在尿道狭窄等基础疾病,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尿液潴留引发结石。对于尿道狭窄的患者,需要根据狭窄的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尿道扩张、手术矫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