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感染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眼部检查包括外观、视力、裂隙灯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有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病原学检测、血常规检查等,综合这些手段准确诊断眼部感染并明确相关情况以制定治疗方案。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眼部感染的常见病因不同。婴幼儿眼部感染可能与产道感染、先天性因素等有关,比如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常由母亲产道淋球菌感染传染所致;儿童眼部感染可能与玩耍时不注意卫生,接触感染源后揉眼有关,像细菌性结膜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多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感染。成年人眼部感染原因多样,可能与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眼部外伤、全身疾病等有关,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易患真菌性或细菌性角膜炎。老年人眼部感染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下降、眼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关,糖尿病患者眼部感染风险较高,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导致眼部感染的差异,但在一些与卫生习惯相关的感染中,可能因生活方式不同有一定间接影响。例如,女性若化妆习惯不良,使用被污染的眼部化妆品可能增加眼部感染风险。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眼部外伤史、近期是否接触过感染源(如到卫生条件差的泳池游泳等)、是否有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等)。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且不注意护理的人,易引发眼部感染;眼部外伤后未及时正确处理,也容易导致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感染。
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眼部感染史、过敏史、全身重大疾病史等。既往有眼部感染史的患者,再次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较高;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诊断眼部感染时需注意与过敏性结膜炎等鉴别;有全身重大疾病如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眼部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更具侵袭性,且感染容易扩散。
眼部检查
眼部外观检查:观察眼部有无红肿、眼睑肿胀程度、结膜充血情况(是弥漫性充血还是局限性充血等)、有无分泌物及其性质(脓性、水样、黏液性等)。例如,淋菌性结膜炎常表现为大量脓性分泌物;病毒性结膜炎多为水样分泌物;细菌性结膜炎可能是黏液脓性分泌物。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患者的视力,了解眼部感染是否影响视力。如果是角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不同类型的感染导致视力下降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如真菌性角膜炎病情进展相对较慢,但可逐渐导致严重视力下降。
裂隙灯检查:这是诊断眼部感染的重要手段。可观察角膜情况,有无角膜浸润、溃疡、混浊等;检查前房有无炎症细胞、积脓等;查看结膜囊内情况,明确结膜炎症的类型和程度;观察泪膜情况等。例如,细菌性角膜炎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病灶,周围有水肿;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灶常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牙膏样外观。
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取眼部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革兰染色等可初步判断病原体的类型,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同时进行分泌物培养,可明确具体的病原体,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后续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培养发现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药敏试验可指导医生选择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
病原学检测:对于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感染,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能更快速、灵敏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PCR检测可早期快速诊断病毒感染。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眼部感染时,一般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无明显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手段,才能准确诊断眼部感染,并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等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