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分为病毒结膜炎和细菌结膜炎,病毒结膜炎由腺病毒等引起,通过接触传播,双眼发病,有眼部和部分全身症状,体征有结膜滤泡等,病程1-2周,对症支持治疗;细菌结膜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因眼部接触细菌物质感染,多单眼先发病,眼部有明显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征有结膜乳头增生等,病程短,用抗生素治疗。
一、病因方面
病毒结膜炎:多由腺病毒等引起,腺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水源等传播,例如在学校、游泳池等人群密集或卫生条件稍差的场所容易发生传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感染,生活方式方面,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佳,如用手揉眼后未及时清洁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继发病毒结膜炎。
细菌结膜炎: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多因眼部接触到含有细菌的物质而感染,比如用不洁的毛巾擦眼等。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且护理不当等会增加细菌感染几率,有眼部外伤病史者相对更易出现细菌结膜炎。
二、症状表现方面
病毒结膜炎:
眼部症状:通常双眼发病,主要表现为眼睛充血、水样分泌物较多,患者常感觉眼部有明显的异物感、瘙痒感,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流泪等症状。病情发展过程中,结膜会出现滤泡等改变。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如咳嗽、流涕等),尤其腺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可能更易出现全身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些。
细菌结膜炎:
眼部症状:多为单眼先发病,随后可能累及双眼,眼部充血明显,分泌物为脓性或黏液脓性,晨起时上下眼睑常被分泌物粘住,眼部有刺痛、灼热感等,结膜可出现乳头增生等表现。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除非感染非常严重扩散等特殊情况,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差异主要体现在严重程度及个体耐受等方面,儿童可能对眼部不适的表达相对局限。
三、体征方面
病毒结膜炎:
结膜检查:裂隙灯检查可见结膜滤泡形成,以睑结膜为主,滤泡大小相对较均匀,结膜血管扩张迂曲,但一般无假膜形成。
其他体征:角膜可能受累,出现点状上皮角膜炎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角膜受累情况可能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可能角膜受累表现相对更易出现但也更易恢复。
细菌结膜炎:
结膜检查:结膜乳头增生明显,呈铺路石样,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细菌,严重时可能出现假膜,假膜是由纤维蛋白、白细胞等组成,与结膜组织粘连较紧。
其他体征:角膜受累相对病毒结膜炎较少见,若有角膜受累多为角膜上皮点状浸润等,不同性别在病情严重程度上无本质差异,年龄方面儿童眼部组织更娇嫩,细菌感染后需更谨慎处理。
四、病程方面
病毒结膜炎:病程一般相对较长,通常在1-2周左右,具有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时间稍长,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免疫缺陷疾病者)病程可能延长,儿童自身免疫力正在发育,病程也可能相对成人有差异。
细菌结膜炎:病程相对较短,及时治疗的话,一般1周左右可逐渐好转,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结膜炎,不同年龄人群对治疗的反应不同,儿童代谢快,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规范治疗。
五、治疗原则方面
病毒结膜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因为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缓解症状为主,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部不适,保持眼部清洁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等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和适当的支持措施,儿童患者需注意避免揉眼等加重病情的行为。
细菌结膜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使用时需注意眼部卫生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评估利弊,儿童用药需选择儿童适用的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剂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