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对儿童白血病诊断重要,其主要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及意义,可初步筛查、辅助判断类型,检查前后有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儿童在检查及白血病情况中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需注意。
一、血常规检查的主要指标及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儿童白细胞计数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差异。儿童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升高或降低。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可高达数万至数十万;而部分患儿也可能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反映了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增殖浸润,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比例异常。
(二)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蛋白。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常出现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贫血程度与白血病细胞对骨髓造血抑制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儿童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可低于正常水平。血小板减少会使患儿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计数的降低是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所致。
二、血常规检查在儿童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初步筛查线索
血常规是儿童白血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异常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提示可能存在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白血病。例如,当患儿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明显异常增高,同时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时,高度怀疑白血病,需及时进行骨髓细胞学等相关检查确诊。
(二)辅助判断白血病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在血常规上有一定特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上可能存在不同表现。通过血常规初步了解血象情况,可为后续进一步的骨髓检查及免疫分型等提供方向,帮助医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
1.一般无需特殊空腹准备,但如果同时需要进行其他生化检查,可能需要空腹,具体可遵医嘱。
2.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前让儿童保持安静状态,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尤其是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可能出现暂时性波动。
(二)检查时
1.采血过程中要安抚儿童情绪,尽量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采血,避免因儿童哭闹不配合导致采血不顺利或影响结果准确性。
(三)检查后
1.采血部位要注意按压止血,一般按压3-5分钟即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防止其用手搔抓采血部位,避免引起感染。
四、特殊人群(儿童)在血常规检查及白血病相关情况中的温馨提示
(一)年龄因素影响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医生在解读血常规结果时会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例如,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血常规指标与年长儿童有差异,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来准确判断血常规结果是否异常。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年龄阶段,配合医生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
(二)生活方式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儿童血液系统健康很重要。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的食物,以维持正常造血功能。同时,要让儿童避免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减少对骨髓造血的不良影响,降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病史因素
如果儿童有既往血液系统疾病史或家族中有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病史,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告知医生相关病史,医生会结合病史更全面地分析本次血常规结果,对于早期发现白血病复发或其他血液异常情况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