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尿道结石可能对肾造成损伤,损伤可能性及机制与碎石方式等有关,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情况(年龄、基础病史)和操作因素(体外冲击波能量参数、输尿管镜操作技巧),损伤表现有血尿、腰痛、肾功能变化等,应对措施有保守治疗和手术干预,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碎结石时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以减少肾损伤及保障肾脏健康。
一、损伤的可能性及相关机制
碎尿道结石主要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等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肾造成损伤。体外冲击波碎石是通过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其破碎。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冲击波能量过大、聚焦不准确等,可能会对肾脏组织产生机械性损伤,导致肾实质出血、水肿等。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时,器械进入输尿管及肾盂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刮伤肾盂、肾盏黏膜,进而影响肾脏功能。有研究表明,在规范操作下,碎尿道结石对肾的损伤相对可控,但仍存在一定发生概率。
二、影响损伤程度的因素
1.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碎尿道结石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损伤。比如儿童的肾组织相对脆弱,对外来冲击或器械操作的耐受性较差。而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肾脏的代偿能力下降,碎结石时发生肾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恢复可能更缓慢。
基础病史:如果患者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炎、肾囊肿等,肾脏组织已经处于相对脆弱或异常的状态,碎尿道结石时更易受到损伤。例如患有慢性肾炎的患者,其肾实质已经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冲击波碎石或器械操作时更易引发肾实质的进一步损伤。
2.操作因素
体外冲击波碎石能量参数:冲击波能量过高是导致肾损伤的重要操作相关因素。如果冲击波能量设置超过了肾脏能够耐受的范围,就会增加肾实质出血、水肿等损伤的风险。准确的能量聚焦对于减少肾损伤也至关重要,聚焦不准确会使冲击波能量分散,局部能量过高,损伤肾脏组织。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操作技巧: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影响肾损伤风险。操作不熟练时,输尿管镜进入肾盂、肾盏过程中可能会过度牵拉或刮擦肾盂、肾盏黏膜,导致黏膜损伤,进而可能影响肾脏功能。例如在寻找结石位置或操作器械时动作粗暴,就容易造成肾组织的损伤。
三、肾损伤的表现及应对
1.损伤后的表现
血尿:是碎尿道结石后常见的肾损伤表现。轻度的可能是镜下血尿,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重度的则表现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明显的红色。
腰痛:患者可能会感到腰部胀痛或刺痛,这是由于肾实质损伤后,肾脏组织水肿、包膜受到牵拉等引起的。
肾功能变化:严重的肾损伤可能会影响肾功能,通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反映肾功能情况。如果肾损伤导致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可能会升高,尿素氮的代谢也会出现异常。
2.应对措施
对于轻度的肾损伤,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液情况、使用止血药物等。让患者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肾脏的活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密切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如果肾损伤较为严重,出现大量出血、肾功能急剧恶化等情况,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干预,如肾动脉栓塞止血等措施来挽救肾脏功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科患者碎尿道结石时要格外谨慎。首先要严格控制体外冲击波碎石的能量参数,选择合适的能量,避免对未成熟的肾脏造成过度损伤。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时,操作要更加轻柔,尽量减少对肾盂、肾盏黏膜的损伤。术后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尿液情况和肾功能,因为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肾脏脆弱,需要及时发现潜在的损伤并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碎尿道结石前要评估其肾脏功能和全身状况。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老年人,要充分权衡碎结石的获益和风险。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加精细操作,减少对肾脏的刺激。术后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密切观察其排尿情况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因为老年人恢复慢,肾损伤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如肾功能不全加重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来保障老年人的肾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