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有视力逐渐下降、对比敏感度下降、单眼复视或多视等症状表现,通过视力、裂隙灯、眼压、眼底等检查可辅助诊断,其与年龄、全身性疾病、紫外线暴露等因素相关,年龄增长、患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长期紫外线暴露易引发白内障。
一、症状表现
1.视力逐渐下降
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对远处物体观察不仔细,经常碰撞物体等;成年人可能先是看远处物体模糊,逐渐发展到看近处也不清晰。这是因为晶状体混浊影响了光线的聚焦,导致视网膜接收到的图像不清晰。例如,一些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逐渐影响视力,最初可能只是在阅读小字时感觉困难,之后逐渐发展到看远处的交通信号灯也变得模糊。
2.对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对物体的明暗差异、颜色差异等的分辨能力降低。比如在有明暗对比的环境中,难以分辨物体的边界等。这是由于混浊的晶状体破坏了正常的光学结构,使得眼睛对不同对比度的视觉信号处理出现障碍。
3.单眼复视或多视
一只眼睛看东西时出现重影或者多个影像。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使光线折射不均匀,导致一个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多个位置,从而出现复视或多视现象。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使用视力表进行检查,能够定量地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通过国际标准视力表或者对数视力表等,测量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如果远视力低于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正常远视力是1.0及以上),近视力也出现下降,就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为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引起。例如,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视力表检查显示远视力为0.5,近视力也明显低于正常,这就提示可能存在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问题。
2.裂隙灯检查
这是诊断白内障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裂隙灯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晶状体是否有混浊以及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等。医生可以看到晶状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浊,如点状、片状、弥漫性混浊等。例如,在裂隙灯下可以看到早期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出现少量的点状混浊,随着病情进展,混浊逐渐增多、范围扩大。
3.眼压检查
白内障患者通常需要检查眼压,因为一些其他眼部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而眼压异常可能提示其他眼部问题。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之间,通过眼压计测量眼压,确保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排除青光眼等同时存在的眼部疾病。比如,在排查白内障时,发现患者眼压偏高,就需要进一步鉴别是白内障本身引起还是合并有青光眼等情况。
4.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结构的情况,排除其他眼底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虽然白内障主要病变在晶状体,但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比如一些眼底病变也可能表现为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问题。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视力下降,除了考虑白内障,还需要通过眼底检查看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情况。
三、其他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年龄是白内障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概率增加。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患白内障的风险明显升高。据统计,60-89岁人群中白内障的患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的营养供应、代谢等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出现混浊。
2.全身性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白内障的发生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白内障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另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等,间接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眼部血管容易受到影响,可能加速晶状体混浊的进程。
3.紫外线暴露因素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由于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照射,晶状体受到紫外线损伤的概率增加,从而更容易发生白内障。紫外线可以损伤晶状体的细胞和结构,导致晶状体混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