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向子宫腔内生长、表面仅由子宫内膜覆盖的子宫肌瘤,发病与遗传、激素等因素有关,有月经改变、白带增多、压迫、不孕流产等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宫腔镜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育龄、接近绝经及特殊人群患该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
目前其确切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黏膜下子宫肌瘤的风险;激素水平也是重要因素,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肌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女性在生育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患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月经改变:常见的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占据了子宫腔内的空间,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增多。例如,患者可能原本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可能从3-7天延长到10天甚至更长时间。
白带增多: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同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如果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坏死时,还可产生脓血样或水样白带。
压迫症状:当黏膜下子宫肌瘤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例如,压迫膀胱可导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症状。不过,相对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引起明显压迫症状的情况相对少见,但也有个体差异。
不孕或流产: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即使受精卵着床,由于肌瘤占据子宫腔空间,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也容易引起流产。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可能有不规则结节状突起,尤其是黏膜下肌瘤突出于宫颈口时,可在阴道内触及到瘤体。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子宫腔内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等情况。例如,可以看到肌瘤在子宫腔内的形态,是单发还是多发等。
宫腔镜检查:这是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子宫腔内肌瘤的大小、位置、数目以及与子宫内膜的关系等,还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治疗操作。
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对于较小的、无症状或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一般不能使肌瘤完全消失,且停药后肌瘤可能会复发。
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症状的黏膜下子宫肌瘤,尤其是向宫腔内突出的肌瘤。这种手术是通过宫腔镜进入子宫腔,利用电切等器械将肌瘤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这种手术可以在去除肌瘤的同时尽量保留子宫的正常结构,有利于术后生育。
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肌瘤较大或症状严重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但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治疗方式,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同人群患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处于相对活跃状态,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对月经和生育影响较大。如果有生育计划,应及时就医评估病情,根据肌瘤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以尽量减少对生育的影响。同时,在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因为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接近绝经女性: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肌瘤有自行萎缩的可能。对于无症状的黏膜下子宫肌瘤,可以定期观察,每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等检查,了解肌瘤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明显症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特殊人群:对于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