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临床表现观察(一般表现及各系统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穿刺、铁代谢、维生素B12和叶酸、溶血相关及其他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全面分析以明确病因和类型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小儿贫血原因有差异,新生儿期贫血多与胎儿期母胎输血、自身溶血等有关;婴儿期常见因铁、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溶血性疾病等;幼儿及学龄期可能与缺铁、慢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相关。例如婴儿期铁储备不足且生长发育快,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贫血特异性,但某些遗传性贫血可能有性别倾向,如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3.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很重要,母乳喂养儿若母亲缺铁或婴儿添加辅食不及时易缺铁;人工喂养儿奶粉铁含量及吸收率情况影响铁摄入;年长儿挑食、偏食可致营养性贫血。居住环境、接触毒物等也需询问,如接触含铅物质可致铅中毒性贫血。
4.病史:有无慢性疾病史,如反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引起贫血;有无家族遗传病史,如地中海贫血等有家族聚集性;有无出血史,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一般表现:小儿贫血时多有面色、甲床、口唇、睑结膜苍白,婴儿还可出现甲床变薄、变平或凹陷(匙状甲)等。轻度贫血可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贫血时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
2.各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缺铁性贫血时还可能有异食癖。
神经系统:婴幼儿贫血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委靡,年长儿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还可出现肢体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贫血时为保证重要器官供血,心率加快、呼吸加速,长期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免疫系统:贫血可使小儿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根据Hb浓度可判断贫血程度,Hb值110~90g/L为轻度贫血,90~60g/L为中度贫血,60~30g/L为重度贫血,<30g/L为极重度贫血;红细胞计数可反映贫血的程度及性质。
红细胞形态:可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MCV>94fl,MCH>32pg。
2.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进行,可观察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细胞形态等,有助于明确贫血的病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增生低下,各系造血细胞减少;白血病时骨髓中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增生。
3.铁代谢相关检查
血清铁: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降低,<10.7μmol/L。
总铁结合力:增高,>64.44μmol/L。
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它能较敏感地反映体内铁储备情况。
4.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维生素B12缺乏时血清维生素B12<75pmol/L;叶酸缺乏时血清叶酸<6.8nmol/L,红细胞叶酸<227nmol/L,有助于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5.溶血相关检查:如怀疑溶血性贫血,可进行血红蛋白尿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溶血时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Coombs试验(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等。
6.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还可进行基因检测(如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寄生虫检查(如血涂片找疟原虫等)、肝肾功能检查等,以明确贫血的具体病因。
总之,小儿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全面分析以明确贫血的原因和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