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与白内障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眼部检查、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各有特点。飞蚊症主要因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症状为眼前黑影飘动,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物,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病因治;白内障是晶状体退行性改变,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是进行性视力减退,检查见晶状体混浊,初期可用药,严重需手术。儿童飞蚊症少见需警惕先天异常,儿童白内障要尽早手术防弱视,老年飞蚊症要定期查眼底,老年白内障手术要评估全身状况且术后注意恢复。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年龄、紫外线照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发生氧化损伤,蛋白质变性,逐渐混浊;长期紫外线照射会损伤晶状体细胞,增加白内障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葡萄糖在晶状体内转化为山梨醇,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状体混浊。
症状表现
飞蚊症:主要症状是眼前飘动的黑影,形态多样,如点状、丝状、絮状等,数量可多可少,在明亮环境或白色背景下更易察觉。一般不伴有视力下降,除非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眼底病变。例如单纯的生理性飞蚊症,患者视力通常不受影响,但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等引起的飞蚊症,可能会伴有视力下降。
白内障:最主要的症状是进行性视力减退。初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轻微的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逐渐下降,可能发展到仅能分辨手动或光感。同时,白内障患者可能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对颜色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原本鲜艳的颜色变得暗淡,还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等症状。
眼部检查表现
飞蚊症:眼科检查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玻璃体,可见玻璃体内有混浊物或漂浮物。眼底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除非合并有视网膜病变,此时眼底会有相应改变,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出血等表现。
白内障:眼科检查可见晶状体混浊。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观察到晶状体不同部位的混浊情况,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等可初步判断白内障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眼底检查在早期白内障时通常无明显异常,但当白内障发展到成熟阶段,眼底可能难以看清。
治疗方法
飞蚊症:对于生理性飞蚊症,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玻璃体出血引起的飞蚊症,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大量出血可能需要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裂孔引起的飞蚊症,需要进行激光封闭裂孔等治疗。
白内障:初期白内障可使用一些药物延缓病情发展,如抗氧化损伤药物(谷胱甘肽等),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白内障。当白内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视力情况、全身状况等因素。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飞蚊症:儿童出现飞蚊症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警惕先天性玻璃体异常等情况。儿童飞蚊症可能与先天发育因素有关,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和飞蚊症的变化,及时带儿童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因为儿童的眼部发育尚未成熟,任何眼部异常都可能对视力发育产生影响。
儿童白内障:儿童白内障多为先天性,可严重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对于儿童白内障,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一般建议在出生后6-12个月内进行手术,术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弱视训练等综合治疗,因为儿童的视觉发育关键期是0-6岁,错过关键期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低下。
老年飞蚊症和白内障:老年人是飞蚊症和白内障的高发人群。对于老年飞蚊症患者,要注意定期检查眼底,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增加。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时要充分评估全身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眼部卫生,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用药,避免剧烈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