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是尿道黏膜受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发病部位为尿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生活活跃青中年高发,症状有男女不同表现,检查有尿常规、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等,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敏感抗生素且性伴侣需同治;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细菌等因素刺激的炎症,分多种类型,发病部位为前列腺,各年龄段男性可能患病,50岁以下高发,有不同临床表现,检查有前列腺液常规等,治疗因类型而异,特殊人群患病需特殊对待,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男性患病有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尿道炎:是尿道黏膜的炎症,主要发病部位为尿道。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生活活跃的青中年是高发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注意个人卫生、频繁不洁性生活等易增加患病风险。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因素刺激而发生的炎症反应,发病部位为前列腺。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和无症状性前列腺炎等类型。各年龄段男性均可能患病,50岁以下男性患病率较高,不良生活方式(久坐、酗酒、长期憋尿等)、年龄增长、既往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等均与发病相关。
二、临床表现
尿道炎:
男性:典型症状有尿道刺痒、尿频、尿痛、尿道分泌物增多等,起初为黏液性,后多变为脓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女性: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有尿道不适、尿频、尿痛,也可出现尿道分泌物,有时仅表现为白带增多等,易被忽视,延误病情。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起病急,可出现高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等。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烧灼感,排尿后和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流出(即尿道滴白),还可出现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性功能障碍等。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和性功能障碍等。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前列腺检查时发现炎症证据。
三、检查方法
尿道炎: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有时可出现红细胞。
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涂片可发现病原体,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情况,有助于针对性用药。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显微镜下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等。
尿常规及尿沉渣检查:有助于与尿道炎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鉴别,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尿常规可见明显异常。
前列腺超声检查:可了解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辅助诊断及排除其他前列腺疾病。
四、治疗原则
尿道炎: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尿道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非淋菌性尿道炎(由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引起)可选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抗生素。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性伴侣也需同时检查治疗。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静脉应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同时对症治疗,如退热、止痛、排尿困难时可采用导尿等处理。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采用抗生素治疗,多选用脂溶性、能渗透进入前列腺的抗生素,疗程较长,同时可辅以物理治疗等。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以改善症状为主,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α受体阻滞剂等缓解疼痛及排尿症状)、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一般无需治疗,但若有生育需求等情况,需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尿道炎或前列腺炎较为少见,若儿童出现泌尿系统相关异常症状,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可能有其特殊表现,如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等全身症状,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以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女性妊娠期患尿道炎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老年男性前列腺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机体其他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