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是由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外伤致晶状体混浊,病因包括机械性(如顿挫伤等)、物理性(高温或低温刺激)、化学性(接触酸碱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阴影等,眼部检查可见晶状体异常;诊断需采集外伤史并结合眼部检查;治疗以病情稳定后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为主,非手术为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注意受伤后及时就医、康复期护理及特殊人群防护。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机械性外伤:常见的如眼球顿挫伤、穿通伤等。例如,眼部被球类击中、被锐器刺伤等情况,外力作用于晶状体,导致晶状体的纤维结构破坏、蛋白质变性,进而引发混浊。不同年龄人群遭遇机械性外伤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导致眼部受伤,而成年人可能在工作或运动中发生眼部外伤;男性由于从事一些高危职业或运动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更易发生外伤性白内障。
物理性外伤:高温或低温的刺激也可能导致外伤性白内障。比如,眼部接触高温物体,如火焰、高温金属等,可使晶状体蛋白质凝固变性;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也可能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引发混浊。在寒冷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以及经常接触高温环境的职业人群(如炼钢工人等),发生物理性外伤性白内障的风险相对较高。
化学性外伤:眼部接触酸碱等化学物质时,化学物质会损伤晶状体,引起晶状体混浊。例如,工作中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的工人,如果防护不当,化学物质溅入眼部就可能导致外伤性白内障。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如化工厂工人等,需要特别注意眼部防护以降低患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视力下降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有关。如果混浊位于晶状体中央,视力下降可能较为明显;如果混浊在周边,早期视力可能影响不大。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眼前有阴影遮挡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视力下降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察觉视力的逐渐下降,而成年人会更敏锐地感觉到视力的变化。
眼部检查体征:通过眼部检查可以发现晶状体的异常改变。例如,裂隙灯检查可看到晶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混浊可能呈点状、片状、团块状等不同形态,根据外伤的不同类型和程度,晶状体混浊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三、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包括外伤的时间、性质(是顿挫伤、穿通伤还是化学伤等,以及外伤时的具体情况,这对于明确外伤性白内障的病因非常重要。不同外伤史对应的晶状体改变可能有一定特点,医生可以根据详细的病史初步判断病情。
眼部检查:除了裂隙灯检查外,还可能进行眼底检查等,以了解晶状体混浊对眼底观察的影响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眼部损伤。通过全面的眼部检查,准确评估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范围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外伤性白内障。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外伤性白内障,一般在病情稳定后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外伤的情况、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以及患者的眼部整体状况等因素。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的视觉发育等问题。
非手术治疗:在受伤早期,可能会采取一些局部用药等措施来减轻炎症反应等,但非手术治疗通常只是辅助手段,最终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来解决晶状体混浊的问题。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情况:外伤性白内障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伤的严重程度、晶状体混浊的范围和程度、手术时机是否合适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等。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合适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如果外伤同时合并有其他严重的眼部损伤,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术后需要密切关注视觉发育情况,以尽可能获得较好的视力预后。
注意事项:患者在受伤后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眼部的护理,避免眼部再次受伤,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防止孩子再次发生眼部外伤;对于成年人,要注意在工作和生活中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眼部外伤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