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与正虚、邪侵及痰瘀相关,防治包括中药治疗(辨证论治及中成药)、针灸推拿(局部与远端穴位结合及柔和推拿)、康复锻炼(选合适运动并调强度),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避寒防潮、适度休息活动)及情志调护(保持心情舒畅),不同年龄人群和女性有相应调整注意事项。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多认为与正虚、邪侵及痰瘀相关。正气不足是发病基础,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腠理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痰瘀互结,深入筋骨,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一系列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肝肾渐亏,正气更弱,易受外邪侵袭;儿童则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调护不当,正气未充,外邪易犯。女性因生理特点,经、带、胎、产等易耗伤气血,且情志易波动,更易受外邪及情志因素影响而发病。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防治方法
(一)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
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风邪偏盛者,加独活、白芷等加强祛风之力;寒邪偏盛者,加制川乌、细辛温经散寒。
痛痹: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增强温阳散寒之功;湿盛者,加薏苡仁、苍术祛湿。
着痹: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湿邪偏重,关节肿胀明显者,加防己、萆薢利水渗湿;肌肤麻木者,加海桐皮、稀莶草祛风通络。
热痹: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热盛者,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湿热明显,关节红肿热痛剧者,加黄柏、苍术、忍冬藤清热燥湿解毒。
2.中成药:
尪痹颗粒: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肝肾不足、风湿阻络证,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等。
风湿骨痛胶囊: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用于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等。
(二)针灸推拿
1.针灸:
选取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结合。局部穴位如病变关节周围的穴位,如膝关节炎取犊鼻、梁丘等;远端穴位根据辨证选取,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取大椎、曲池等。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祛风散寒、清热除湿、通络止痛的目的。不同年龄人群针刺时手法需适当调整,儿童因皮肤娇嫩,手法宜轻;老年人肌肉萎缩,穴位深浅要把握准确。
2.推拿:
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关节肿胀疼痛者,推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手法要柔和,避免加重关节损伤。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推拿时力度要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推拿力度需谨慎控制。
(三)康复锻炼
1.适宜运动: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气血,增强体质;八段锦通过肢体的伸展、屈曲等动作,疏通经络气血。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需调整,儿童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女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期应适当减少运动强度,缓解期可逐渐增加运动量。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防治的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避寒防潮:
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避免潮湿,尤其在阴雨天气更要注意关节保暖。不同年龄人群对寒冷潮湿的耐受不同,儿童和老年人更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可佩戴护膝、护腕等;女性在经期及产后身体虚弱,更需注意关节保暖。
2.适度休息与活动:
急性发作期要注意休息,减少关节负重;缓解期要适当活动,避免关节僵硬,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在康复锻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避免过度消耗体力;老年人活动时要防止摔倒,选择平坦、安全的场所进行运动;女性要注意平衡休息与活动,避免因活动不当加重病情。
(二)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志因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女性因情感细腻,更易受情志影响,要通过适当方式调节情绪,如听音乐、冥想等。儿童则需在家长的引导下保持良好心态,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