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初期有多种表现,包括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且反复、抗感染药效果不佳;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出血倾向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骨关节疼痛包括四肢关节隐痛胀痛等及胸骨压痛;还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精神不振等表现,需关注孩子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一、发热
儿童白血病初期常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体温37.5~38℃)或高热(体温39℃及以上)。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等物质,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部分患儿发热呈反复性,使用一般抗感染药物效果不佳。比如一些研究显示,约50%以上的儿童白血病初期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对于儿童来说,发热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低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但要注意避免擦拭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防止引起不适;高热时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发热原因。
二、贫血相关表现
1.面色苍白:由于白血病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儿会出现面色、甲床、口唇等部位苍白。这是因为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表现出面色苍白。例如,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原本红润的面色变得苍白无血色,活动后更容易出现气促等情况。对于家长来说,要留意孩子面色的变化,定期观察孩子的面色是否正常。
2.乏力:患儿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比如原本能够正常玩耍、奔跑的孩子,现在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不愿意活动。这是因为贫血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乏力的症状。在护理时,要根据孩子的体力情况适当安排活动和休息,避免让孩子过度劳累。
三、出血倾向
1.皮肤瘀点、瘀斑:白血病细胞抑制骨髓正常造血,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皮肤容易出现瘀点(针尖大小的出血点)、瘀斑(直径大于2毫米的出血斑)。常见于皮肤受压部位,如背部、臀部等,也可能出现在四肢等部位。例如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撞后,皮肤更容易出现瘀斑,且消退时间比正常孩子要长。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皮肤是否有不明原因的瘀点、瘀斑,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2.鼻出血:鼻腔黏膜出血也是儿童白血病初期常见的出血表现之一。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鼻腔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孩子可能会偶尔出现鼻出血,有时出血量不多,但容易反复发生。当孩子出现鼻出血时,要让孩子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以用冷毛巾敷额头和鼻部,帮助止血。如果鼻出血频繁或出血量较大,要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四、骨关节疼痛
1.四肢关节疼痛: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骨质等部位,可引起四肢长骨关节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酸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例如孩子会诉说膝关节疼痛,影响正常的行走活动,但局部没有明显的红肿等炎症表现。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关节疼痛的情况,尤其是在孩子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关节疼痛,要提高警惕。
2.胸骨压痛:胸骨压痛是儿童白血病较为特异的表现之一。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用手按压患儿胸骨,孩子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觉。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腔内大量增殖,使骨髓腔压力增高,刺激骨膜引起压痛。如果发现孩子胸骨有压痛,要及时带孩子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以明确是否患有白血病。
五、其他表现
1.肝脾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可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导致肝脾肿大,表现为腹部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或脾脏,淋巴结肿大可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可软可硬,活动度可能较差。例如在体检时发现孩子肝脾肿大,或者家长摸到孩子颈部有肿大的淋巴结。对于发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儿童,要进一步进行检查,排查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
2.精神不振:由于疾病带来的不适以及身体机能的下降,患儿会出现精神不振的表现,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降低,不像以往那样活泼好动。这是因为疾病影响了孩子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