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风湿热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儿童青少年易患,发病前有感染史,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病、皮肤症状,依据修订Jones标准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链球菌感染、抗风湿治疗,预防需预防链球菌感染及二级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风湿热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等。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病,发病前1-3周常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如猩红热、扁桃体炎等。生活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可能诱发急性风湿热。
二、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可在38-40℃左右,同时伴有多汗、乏力、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而青少年症状表现可能相对多样且复杂。
(二)心脏炎
是急性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和心包。心肌受累时,可出现心动过速,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内膜受累主要是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受累,可闻及心脏杂音;心包受累时可有心包摩擦音等。对于儿童患者,心脏炎的发生可能对其心脏功能发育产生更长远的影响,需密切关注。
(三)关节炎
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局部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不同年龄患者关节炎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关节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且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及时干预。
(四)舞蹈病
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女孩。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肢体舞蹈样动作等,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舞蹈病的发生与风湿热累及神经系统有关,其症状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适当的护理和康复措施。
(五)皮肤症状
1.皮下结节:多见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为圆形、质硬、无压痛的小结节,与皮肤无粘连。
2.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呈环形或半环形,淡红色,边缘轻度隆起,环内皮肤正常,红斑可迅速消失但易反复出现。
三、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修订Jones标准,包括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P-R间期延长)以及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具备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同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可诊断为急性风湿热。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直至急性症状完全消失。有心脏炎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8周,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营养补充,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
(二)控制链球菌感染
青霉素是首选药物,用于清除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防止病情复发和加重。
(三)抗风湿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常用阿司匹林,用于控制关节炎症状,但儿童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有心脏炎且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迅速缓解症状,但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对于儿童患者,需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五、预防
(一)预防链球菌感染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及时治疗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疾病,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等,一旦发现感染,应积极、彻底治疗。儿童患者若反复发生扁桃体炎,可在病情稳定后考虑扁桃体摘除术,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二)二级预防
急性风湿热患者易复发,需进行二级预防,预防药物首选长效青霉素,每月肌肉注射一次,预防期限至少5年,有心脏炎者宜延长至10年或至青春期后,甚至终身预防。儿童患者在预防过程中要按时注射药物,家长需密切配合,定期带患儿复诊,监测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