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更常见,原发性又分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其发病与年龄、隐睾、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睾丸肿大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肿瘤标志物、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预后不同,预防可针对隐睾尽早治疗、定期自查睾丸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分类
睾丸肿瘤是指发生在睾丸的肿瘤性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更为常见。原发性睾丸肿瘤又可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其中生殖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约95%以上,而非生殖细胞肿瘤相对少见,约占5%-10%。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等);非生殖细胞肿瘤包括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
二、发病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类型的睾丸肿瘤发病年龄有差异。精原细胞瘤多见于30-50岁男性;非精原细胞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发生。
隐睾:是睾丸肿瘤重要的高危因素。隐睾者发生睾丸肿瘤的风险比正常下降至阴囊内的睾丸高20-40倍。因为隐睾时睾丸的生精环境异常,容易发生恶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睾丸肿瘤的发病相关,如有家族性睾丸肿瘤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内分泌因素: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睾丸肿瘤的发生有关。例如,雄激素分泌异常等情况可能影响睾丸组织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睾丸肿大: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睾丸质地变硬,但表面光滑。
阴囊沉重感:患者可能感觉阴囊有沉重下坠感。
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睾丸或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
转移症状:如果发生转移,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肺转移时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出现腹部肿块、腹痛等。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睾丸的大小、质地、有无肿块等情况,同时检查腹股沟淋巴结、腹部淋巴结等有无肿大。
超声检查:是睾丸肿瘤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睾丸内的病变情况,帮助判断睾丸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有无血流信号等,对鉴别睾丸肿瘤的性质有重要价值。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精原细胞瘤患者AFP通常正常,HCG可轻度升高;非精原细胞瘤患者AFP和(或)HCG可升高。这些肿瘤标志物对睾丸肿瘤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病理活检:是确诊睾丸肿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部分或整个睾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具体病理性质。
五、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睾丸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单侧睾丸肿瘤,一般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切除患侧睾丸。如果是双侧睾丸肿瘤,会尽量保留部分睾丸组织以维持内分泌和生育功能。
放疗: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比较敏感,术后常需辅以放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的睾丸肿瘤,放疗也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化疗:非精原细胞瘤对化疗较为敏感,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例如,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如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BEP方案)等,常用于非精原细胞瘤的术后辅助化疗或晚期转移性肿瘤的治疗。
六、预后情况
精原细胞瘤: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早期精原细胞瘤患者通过手术和放疗等综合治疗,多数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非精原细胞瘤: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有关。早期非精原细胞瘤患者经过手术和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也较好;但晚期转移性非精原细胞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通过积极的化疗等综合治疗,部分患者也可获得长期生存。
七、预防建议
对于有隐睾的男性,应尽早进行治疗,一般建议在婴幼儿时期就考虑进行隐睾复位固定术,以降低睾丸肿瘤的发生风险。
男性应定期自我检查睾丸,一般每月进行一次,以便早期发现睾丸的异常变化,如睾丸肿大、质地改变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虽然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完全预防睾丸肿瘤,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可能对降低肿瘤发生风险有一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