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寒感冒秋冬常见,由外感风寒致一系列症状,有非药物干预及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还可通过增强体质、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接触传染源来预防。症状有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等,非药物干预包括保暖、多饮温水、饮食调理,特殊人群护理要监测体温、观察病情等,预防要增强体质、关注气候变化、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小儿风寒感冒的定义与病因
小儿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季节较为常见。其病因主要是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肺气失宣,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小儿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发热:体温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但因小儿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小儿可能体温稍高。这是由于机体对风寒之邪的免疫反应导致产热增加。
怕冷:小儿会表现出明显的怕冷表现,如添加衣物、蜷缩身体等,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被束,阳气不能正常温煦肌表所致。
鼻塞流涕:流清涕,鼻涕较稀薄,鼻塞症状明显,是风寒之邪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导致鼻窍不利。
咳嗽:咳嗽声重,痰液清稀色白,是肺气失宣,津液凝聚为痰,肺气上逆引起咳嗽。
2.伴随症状
头痛身痛:小儿可能会诉说头痛、身体酸痛,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
三、小儿风寒感冒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保暖
对于小儿,要注意适当增加衣物,保持温暖,避免再次受凉。因为小儿风寒感冒多因受凉引起,保暖可以帮助缓解肌表被束的状态,有利于机体恢复。例如,根据环境温度及时给小儿添加合适厚度的被子、衣物等,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保暖,以免影响散热。
2.多饮温水
让小儿多饮用温水,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温水可以湿润呼吸道,减轻咳嗽、鼻塞等症状,因为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痰液稀释,利于痰液排出,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辅助机体对抗风寒之邪。一般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水。
3.饮食调理
清淡易消化饮食:给予小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因为小儿在感冒期间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例如,小米粥易于消化,还能补充能量,有助于小儿恢复体力。
适当食用祛风散寒食物:可以适当给小儿食用一些具有祛风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红糖水。生姜性温,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红糖可以补充能量,但要注意适量,因为小儿的胃肠道功能相对稚嫩,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不适。
四、特殊人群(小儿)护理注意事项
1.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小儿体温变化,因为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风寒感冒后体温可能会有波动。如果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精神萎靡、抽搐等,应及时就医,但要避免机械按体温用药,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
2.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咳嗽情况、鼻涕性状等病情变化。如果小儿精神状态差、咳嗽加剧、鼻涕转为黄脓涕等,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如合并细菌感染等,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治。
3.皮肤护理
小儿在感冒期间可能会有出汗情况,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再次受凉。因为出汗后皮肤毛孔张开,容易再次受到风寒之邪侵袭。
4.休息与活动
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让小儿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机体恢复体力,对抗疾病。但也要注意适当的室内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但活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过度疲劳。
五、预防小儿风寒感冒的措施
1.增强体质
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小儿的耐寒能力和机体免疫力,例如每天保证小儿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但要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适当调整,如天气寒冷时可选择室内运动等替代方式。
2.注意气候变化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秋冬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要关注天气预报,提前给小儿做好保暖或散热措施,避免小儿因受凉或过热而引发风寒感冒等疾病。
3.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与感冒患者的接触机会,因为小儿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被传染风寒感冒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