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由经血逆流种植等因素引起,有痛经、不孕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等方式,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老年女性需不同应对,生活方式和病史也需关注。
病因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碎屑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是主要病因。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由原始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囊肿。
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不能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导致其在卵巢等部位种植生长。
临床表现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出现,持续整个经期。与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炎性反应有关,还可能因囊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疼痛。
不孕:异位内膜病变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及盆腔环境,干扰排卵、受精及受精卵着床等过程,导致不孕,据统计,约50%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与异位内膜影响卵巢功能、盆腔环境改变等有关。
性交疼痛:盆腔内异位病灶使周围组织肿胀,尤其是在性交时受碰撞及子宫收缩向上提升的影响,可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疼痛更明显。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内无回声区,边界清楚或不清,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超声对卵巢巧克力囊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需与其他卵巢囊肿鉴别。
磁共振成像(MRI):对卵巢巧克力囊肿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和周围组织关系,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50U/mL,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情况,还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轻度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可缓解痛经等症状,但可能有恶心、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并萎缩,常用方法为周期性用药,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副作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使异位内膜萎缩,称为“药物性卵巢切除”。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使用后可出现潮热、阴道干燥、骨质疏松等绝经样症状,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手术治疗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切除病灶,保留卵巢功能,包括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等,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适用于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生育要求、但需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组织,术后仍有复发风险。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在45岁以上、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一般不会复发,但会导致绝经等一系列变化。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且怀孕后异位内膜可能因激素变化而受到抑制,但分娩后部分患者痛经等症状可能缓解。育龄女性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后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及生育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老年女性:对于接近绝经或已绝经的老年女性,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观察;若囊肿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等。
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应注意情绪调节,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为精神因素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病情。
病史方面: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患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风险可能增加,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对于既往有经血逆流相关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也需密切关注卵巢情况,因为手术可能改变盆腔解剖结构等,增加卵巢巧克力囊肿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