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有不同症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后有视力等问题;视网膜脱离有闪光感、视野缺损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干性和湿性,症状不同。治疗有药物治疗,如控血糖、用改善循环或抗炎药;激光治疗,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用激光封闭病变区;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用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黄斑裂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眼底病要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老年人患眼底病要考虑其合并基础疾病及药物影响。
一、眼底病的症状
(一)不同眼底病的常见症状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高血糖长期影响视网膜血管,使血管发生病变,如微血管瘤形成、出血、渗出等,从而引起上述症状,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该病变的风险更高。
2.视网膜脱离:主要症状是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随后视力突然下降。视网膜脱离是因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当视网膜受到牵拉等因素影响时出现闪光感,随着脱离范围扩大,相应视野区域会出现缺损,若不及时治疗,视力会急剧下降,高度近视患者、眼外伤患者等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相对脆弱,眼外伤容易直接损伤视网膜导致脱离。
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者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不明显;湿性者除了视力下降外,还会出现视物变形,例如看直线的物体变成弯曲的,这是因为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黄斑区出血、渗出,影响了黄斑的正常功能,老年人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要发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黄斑区的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加上一些环境因素等影响发病。
二、眼底病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是控制血糖,同时对于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改善视网膜循环的药物,如胰激肽原酶等,但药物治疗主要是基础的控制病情进展措施,不能完全治愈已形成的视网膜病变。
2.视网膜血管炎等疾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炎治疗,如对于一些免疫介导的视网膜血管炎,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情,但使用激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使用激素会有较多副作用。
(二)激光治疗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当视网膜出现明显的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情况时,可采用激光治疗,通过激光光凝封闭无灌注区等病变区域,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失明风险。激光治疗可以使异常的视网膜血管凝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等情况,对于不同分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相应的激光治疗方案。
2.视网膜静脉阻塞:激光治疗可以封闭无灌注区,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情况,促进病情恢复。
(三)手术治疗
1.视网膜脱离: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巩膜扣带术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视网膜脱离,通过使巩膜产生皱褶来顶压视网膜脱离部位,使其复位;玻璃体切割术则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离等情况,通过切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复位视网膜。手术的成功与否与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视网膜脱离时间越短,手术成功率相对越高。
2.黄斑裂孔:对于较大的黄斑裂孔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等,通过手术修复黄斑裂孔,改善患者的视力。手术需要精细操作,因为黄斑区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眼底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谨慎处理。例如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老年人患眼底病较多,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用药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时要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