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因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致眼前有飘动黑影等,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生理性者定期观察,病理性者据情况治疗;白内障因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等,裂隙灯可察晶状体混浊,早期药物延缓,影响生活时手术治疗,不同年龄发病机制、症状、检查及治疗有别。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飞蚊症:是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背景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的一种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会发生变性,出现液化,原本呈凝胶状的玻璃体变得混浊,同时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连接可能分离,从而产生飞蚊症相关表现。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玻璃体的这种生理性变化而引发飞蚊症;高度近视人群由于眼轴拉长等原因,也会增加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飞蚊症。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晶状体原本是透明的,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年龄是白内障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概率增加;另外,长期紫外线暴露、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会显著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促使晶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二、症状表现
飞蚊症:主要症状为眼前有飘动的黑影,形态多样,如点状、丝状、絮状等,有的患者还会感觉有闪光感。一般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在明亮环境下或注视白色背景时,症状更明显,但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不过如果飞蚊症是由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病引起的并发症时,可能会伴随视力下降等其他严重表现。不同年龄人群飞蚊症表现可能相似,但发病原因不同年龄有差异,老年人多为生理性玻璃体变化,高度近视患者则与眼轴过长等因素相关。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视力逐渐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程度有关。早期可能仅有轻度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会明显下降,还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色觉改变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发现看东西时颜色不如以前鲜艳,晚上开车时会觉得对面来车的灯光很刺眼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段白内障的表现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糖尿病性白内障在糖尿病患者中根据病情发展有不同的视力变化阶段。
三、眼部检查表现
飞蚊症:眼科检查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玻璃体,可见玻璃体内有混浊物或飘浮物。眼底检查一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需要仔细检查视网膜情况,以排除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因为这些病变也可能表现为类似飞蚊症的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关注的重点略有不同,老年人重点排查玻璃体生理性改变相关情况,高度近视患者重点排查视网膜周边部是否有病变。
白内障:通过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晶状体的混浊情况,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后囊下白内障等不同类型。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可以用视力检查、晶状体混浊分级等方法来评估。例如,皮质性白内障早期晶状体周边皮质出现楔形混浊,随着病情进展,混浊逐渐向中心发展;核性白内障早期核部混浊,视力逐渐下降等。不同年龄白内障患者,检查时对于病因的排查重点不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重点排查老化等因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则重点排查血糖控制情况等。
四、治疗方法
飞蚊症:对于生理性飞蚊症,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如果是由视网膜裂孔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飞蚊症,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封闭裂孔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不同,老年人生理性飞蚊症以观察为主,高度近视患者发现视网膜裂孔时需及时进行激光等治疗以避免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白内障:早期白内障可以通过使用抗氧化损伤的药物延缓病情发展,如谷胱甘肽滴眼液等,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白内障。当白内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同年龄白内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有所不同,对于儿童白内障患者,需要尽早手术以避免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而老年人则根据视力下降程度和生活需求等决定手术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