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子宫体不同部位,病因与女性性激素、遗传等有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可随访、药物或手术治疗;宫颈囊肿是宫颈腺管口阻塞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好发于宫颈,多为生理性变化,少数有症状者可随访、物理或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宫颈囊肿:又称纳博特囊肿,是宫颈腺管口狭窄或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的囊肿,绝大多数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
二、好发部位
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体肌层内、浆膜下、黏膜下等部位。
宫颈囊肿:主要发生在宫颈部位,位于宫颈深部。
三、病因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瘤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肌瘤增大;孕激素也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此外,遗传因素、干细胞功能失调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生。
宫颈囊肿:通常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形成囊肿;另外,宫颈局部损伤或慢性炎症使腺管口狭窄,也可导致宫颈囊肿形成。
四、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较多见)、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孕或流产等情况。不同年龄女性,因激素水平差异,肌瘤表现可能不同,育龄期女性肌瘤受激素影响可能生长较快,围绝经期女性肌瘤有自行萎缩趋势。
宫颈囊肿:一般囊肿较小且分散,可突出于宫颈表面,小的仅有小米粒大小,大的可达玉米粒大小,呈青白色,可能伴有糜烂,但宫颈表面光滑。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有白带增多,若伴有感染,白带可呈脓性,也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等情况,但相对少见。
五、检查方法
子宫肌瘤:
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质硬,结节状突起。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等,超声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鉴别子宫肌瘤与子宫肉瘤等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显示肌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操作细节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同。
宫颈囊肿: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表面突出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
阴道镜检查:能更清晰观察宫颈囊肿的情况,可辅助判断囊肿性质。
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及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主要用于排查宫颈病变,因为宫颈囊肿患者也需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等情况,不同年龄女性进行TCT和HPV检测的频率建议不同,如30-65岁女性一般建议每5年联合检测一次等。
六、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近绝经期女性,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因为近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肌瘤有自行萎缩可能。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
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压迫症状;肌瘤合并不孕;怀疑肉瘤变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不同年龄女性选择手术方式需综合考虑,如年轻有生育需求女性多考虑肌瘤切除术,围绝经期或无生育需求女性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宫颈囊肿:
随访观察:若囊肿小且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因为多数宫颈囊肿是生理性变化,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物理治疗:对于较大的囊肿或合并感染等情况,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微波等方法,破坏囊肿上皮,使其坏死脱落,新生鳞状上皮覆盖。但物理治疗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宫颈造成过度损伤,不同年龄女性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根据其宫颈情况谨慎选择,年轻女性需考虑对未来生育的影响等因素。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囊肿较大,或怀疑有恶变可能的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如囊肿造口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