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胎盘早剥,孕妇可通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高危因素,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腹部外伤,合理饮食与管理体重,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有相关高危情况的孕妇需特别注意。定期产检能发现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高危因素,有高血压或肾脏疾病的孕妇要控制好基础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避免腹部受伤,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有胎盘早剥既往史或多胎妊娠的孕妇需更密切监测。
一、定期产检
1.意义:孕妇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例如,有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正常孕妇显著升高,通过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能早期发现并干预。
2.具体做法:孕妇应按照医生制定的产检计划,按时进行产检,一般妊娠28周前每4周产检一次,妊娠28周后每2周产检一次,妊娠36周后每周产检一次。产检项目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宫高、腹围,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及超声检查等,以了解胎儿发育、胎盘位置等情况。
二、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1.对于有高血压的孕妇
影响:高血压会使子宫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导致胎盘血供不足,增加胎盘早剥风险。
控制措施: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同时注意保持低盐饮食,一般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适当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定期监测血压。
2.对于有肾脏疾病的孕妇
影响:肾脏疾病可能影响孕妇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而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等,增加胎盘早剥发生几率。
控制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肾脏疾病,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避免腹部外伤
1.日常生活注意: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受到撞击、摔倒等外伤。例如,行走时要注意路面状况,避免去人员密集、环境复杂易发生碰撞的场所;上下楼梯要小心,家人应给予必要的协助。
2.工作环境注意:如果孕妇从事可能有腹部受伤风险的工作,应考虑暂时调换工作岗位,避免在工作中腹部受到伤害。
四、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
1.饮食方面
意义:合理饮食有助于维持孕妇正常的身体状况,保证胎盘良好的血液供应等。例如,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能为孕妇和胎儿提供充足营养,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具体要求:保证均衡饮食,避免过度挑食或偏食。同时,要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防止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因为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可能增加一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间接影响胎盘状况。
2.体重管理
控制标准: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应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来合理控制。一般孕前BMI正常(18.5-23.9)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在11.5-16kg;孕前BMI过低(<18.5)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在12.5-18kg;孕前BMI过高(≥28)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在7-11.5kg。通过合理控制体重,可降低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五、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1.戒烟戒酒
吸烟的影响:孕妇吸烟会使胎盘血管收缩,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研究显示,吸烟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孕妇。
饮酒的影响:孕妇饮酒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同时也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等,增加胎盘早剥风险。
具体做法:孕妇应严格戒烟戒酒,家人也应帮助孕妇远离吸烟环境,避免接触二手烟等。
2.避免过度劳累:孕妇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等过度劳累的活动,防止身体疲劳影响胎盘功能。
六、高危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有胎盘早剥既往史的孕妇
再次发生风险:这类孕妇再次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高。
特殊注意事项:此类孕妇应在孕期更密切地进行产检,增加产检频率和检查项目的针对性,如加强超声监测胎盘情况等,一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多胎妊娠孕妇
风险因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易发生胎盘早剥。
特殊注意事项:多胎妊娠孕妇应更加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自身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按时进行产检,尤其是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胎盘早剥相关迹象并采取措施。



